耀州历史沿革久远,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植根于民间的火亭子便是其中之一。火亭子,顾名思义,有灯火的高高的亭子,也就是彩灯,适宜夜晚展示,更显缤纷多彩。后来,耀州火亭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乃名不虚传。
记得小时候,为了看一次火亭子表演,周围四里八乡的人,风尘仆仆来到城里,在春寒料峭的时候,早早的在街道两边等着,盼着,大人的脖子上都架着小孩,有的人为了抢占制高点,爬到了电线杆上,还有的骑在树杈上翘首等待,突然一阵锣鼓声,来了,来了,千千万万的人引颈眺望,热闹喜庆的锣鼓后,是欢天喜地扭秧歌的大姐大妈们,举着花伞指挥秧歌队的往往是个精神抖擞的大爷,扭的那个欢实呀,比大姐大妈们更吸睛。秧歌队后面往往跟着大头娃、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人物,他们摇摇摆摆的走过,不时的和街道上的人打着招呼,在这些喧闹之后,千呼万唤中,火亭子隆重登场,火亭子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亭子高处往往站着真人,一般都是小孩,身量轻、惹人喜爱。造型各异、璀璨夺目的火亭子慢慢悠悠的来了,人们欢呼着,评论着,亭子高处的小孩热情的挥手,享受人生的高光时刻。
北街的狮子南街大龙,东街的火亭子耍的红,耀州人都这么说,说了几十年。乙巳年元宵节即临,听说东街的火亭子要重登历史舞台,大年十三傍晚将在耀州街道华丽呈现,在信息畅通迅捷的今天,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全区、全市乃至市外。下午六点下班后,街道上的人就多了起来,到处堵车,老区的人来了,新区的人也来了,人们都想早早的来,占个有利地形,一睹为快,小孩又被大人高高架在了脖子上,享受了平日没有的荣光,有人站在道沿上,有人站在三轮车上,有人抢占街道两边和十字路口四周楼上的最佳位置,打开玻璃窗享受这难得一见的时刻。
30年后再相见,恍然回到小时候,春寒料峭的小城里,万人空巷,接踵摩肩,共赴人间盛会。
一个火亭子就是一个故事,坐虎针龙、耀州瓷韵、年年有余、大象太平、麻姑献寿、虎渡妙善、刘海戏蟾、吹箫引凤、柳范风采、梁祝化蝶……在耀州,药王爷坐虎针龙的故事代代相传,耀州瓷那是独属于耀州人的骄傲,妙善公主的至美至善让人千古称颂,柳范书画的风采难以描摹……这些传说和故事,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具有深厚的群众文化根基和情感依赖,每个造型都能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和世道人心的深深回味,高高挑起的小孩笑意盈盈挥手致意,沉睡的记忆被唤起,丰沛的情感被激发,一年又一年,小时候看火亭子的小孩步入了中年,年轻的时候看火亭子的姑娘小伙白发渐生,中年的时候看火亭子的人逐渐步履蹒跚,也有很多曾经看过火亭子的人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架着小时候的我挤在人群中看火亭子的父母也早已归尘,此情此景,让人不胜唏嘘。时光轮回,岁月更迭,人世沧桑,只有火亭子依旧靓丽夺目,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和30年前不同的是,新时代的人们,每个人都高高举起手机,拍下这动人心弦的一幕幕,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也都是记录者,大家的感受比30年前更加真切,也更加深远。
置于人间,却又高于生活,也许这就是艺术的真谛,也是传统文化久久不衰的密码。
暮色漫起,一切都在微凉的夜色中沉醉。风韵十足的小城,在早春笑成了一朵花,在新时代焕发了新气象。
作者简介
李静,耀州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摄影:张永平 张创 万来胜 梁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