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凤翔区,冬日午后,阳光明媚。73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邰立平坐在工作室刻制年画版样。
锋利的刀锋沿着画好的墨线前进,一缕缕地剔下木屑。刻完一笔,邰立平扶了扶花镜,抬起头说:“每一刀都要屏住气,刻完才能呼吸。”
植根于西北的凤翔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同于有宫廷趣味和市民趣味的杨柳青年画、古朴稚拙的河南朱仙镇年画,凤翔年画显得更为粗犷。
凤翔年画始于唐宋,兴于明清。明正德年间,邰氏家族就已有8户从事年画刻印或贩卖。年画版样经过数代积累,逐渐丰富,邰氏也成为凤翔年画重要的老字号和传承脉络。
“色彩上以鲜明的红、绿、黄、紫为主,再衬以黑色线条,对比强烈。这样印刷出来的画面和谐朴实,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是很多西北人喜欢凤翔年画的主要原因。”邰立平说。
凤翔年画生长于民间,题材广博、手法斑斓,主要分为祭祀画、谷雨画、春牛图、戏文画、吉祥画、风俗画等。
其中,门神等祭祀画是凤翔木版年画的代表作。每逢腊月二十三,陕、甘、宁、青、川地区家家户户都要“扫社”,把旧的门神、“家宅六神”和屋内墙上的年画撤下来并烧掉,再把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到了除夕,门扇上贴门神,门框上贴对联,因此凤翔木版年画是西北农村不少人家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也是老百姓祝福家庭和睦、国泰民安的文化夙愿。
由于历史原因,邰家几代人积累下的刻版曾被损毁。“只要有机会见到邰氏老版年画,我都会想方设法赶去照样恢复刻版。”邰立平说,“目前,一共搜集了400多个品种,凤翔年画最兴盛的时候大约有700个品种,基本代表作品我们都已经恢复了。”
这种努力使得凤翔木版年画恢复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含有门神画、家宅六神画、十美图、风俗画、传统戏剧画等类别。经过多年苦心搜集,邰立平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夙愿,先后出版了三卷《凤翔年画选》。
对于凤翔木版年画来说,最大的冲击来自胶印年画。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贴胶印年画,木版年画的手工作坊相继关闭。邰立平说,“当时我就考虑,必须跳出来,做艺术品。”
邰立平开始对木版年画进行创新。他把原来印刷年画用的机制纸改成宣纸,把颜料从化学原料改成植物原料,后来又改成国画颜料。“过去民间的年画,每个颜色印一次。现在,每一个颜色要印三次,让颜色吃进纸里。”邰立平说。
这样的创新是成功的。邰立平年画的主要销售市场是收藏者,在欧洲的展会上,他的一张年画售价为1200欧元。
近年来,宝鸡市凤翔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致力唱响非遗品牌。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投资707万元的凤翔木版年画传习所项目,已进入征稿布展阶段。木版年画专题视频正在拍摄,数字化记录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邰立平的小女儿邰高娣是邰氏凤翔木版年画的第二十一代传人,她帮助父亲做了大量的年画整理工作。她认为,年画要想有新发展,就一定要创新,要和国内的设计师合作,产生思想碰撞,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年画。
在邰立平的带领下,代表性传承人邰伟伟等也在守正创新:在游戏项目中融入凤翔木版年画元素,把《荣华富贵图》融入伴手礼的设计中……凤翔年画这一传统技艺正走进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