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项改革’政策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我们科创的底气更足了!”乘着“三项改革”的东风,西安石油大学严正国教授带着他创办的西安正源井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名正言顺地闯进了油气测井市场,并走出国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
近年来,西安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难题和堵点,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进“三项改革”“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如今,我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一个个“西安创新”“西安智造”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向生产线,为高质量发展汇聚起更多新动能。
为创新“撑腰”
“三项改革”
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用于火箭发射快速部署的共轴双旋翼无人机、冒着海风完成滞空监测作业的系列无人机……在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羚控科技”)展厅内,陈列着不少高精尖“宝贝”,这些不同机型身负不同重任,创下过多个国内首次。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羚控科技董事长段晓军直言,如果不是“三项改革”政策的推动,也不会有企业的今天和如今的创新成果。
当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时候,很多高校科研人员普遍存在“不敢转”的顾虑。“科技成果定价不当,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转化失败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西北工业大学段晓军团队也曾面临同样的顾虑。
创新是“新引擎”,改革是“点火器”。2022年起,陕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破除制度藩篱,一步步解除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细绳子”,为科研人员松绑。西安市积极响应,市科技局和市发改委牵头,遴选了包括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5家驻市高校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支持高校加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改革探索。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彻底打消了段晓军团队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忧。2022年11月,学校将8项专利作价3571.51万元入股羚控科技。
在2024中国(西安)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上,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集中亮相。(资料图片)
如今,羚控科技已从10余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估值近30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陕西省无人机产业链“链主”企业,为西安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项改革”全面铺开两年多来,全省已有9.3万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5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572家,576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实现了职称晋升。西安加速推进“三项改革”试点,破解试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敢转”“不想转”和“缺钱转”难题,一大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让手里“技术的1”转化成“产业的N”,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创新“鼓劲”
全力扶持
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仅用4个月,在秦创原人才、资金、政策的扶持下,团队科技成果就从技术“书架”走向产品“货架”,这让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彦峰十分惊喜。
彼时,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的张彦峰领衔的技术团队在高性能抗冲击吸能材料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敏锐的他意识到,这种材料在运动防护领域会产生巨大商业价值,并主动尝试对接市场。
但是,身份问题如何解决?股权如何体现?场地、设备、人手、资金等资源又从哪里来?……尝试对接市场后,张彦峰发现,科研成果想要迈出实验室大门,面临的难点还有很多。
正在他犯难的时候,秦创原春种基金来了。这是由陕西省、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联合出资设立的“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
经过研判、分析,双方达成一致——春种基金出资50万元,占新公司10%的股权,同时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全方位孵化服务迅速跟进。42天后,他的新公司——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张彦峰教授也在获得学校审批后,以执行董事和股东身份加入了该公司。
在拓锐考成长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还有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科技经纪人。“企业有难题,专家有技术,技术经理人要干的,就是将难题与技术精准匹配!”在参与拓锐考孵化的秦创原科技经纪人葛锋看来,这个工作就像红娘,促进成果和市场“联姻”,实现技术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受益于‘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孵化支持,我们不仅顺利成立了公司,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我所担心的身份、资金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张彦峰感慨地说。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从实验室的“最初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涉及方方面面。只有环环相扣、扎实推进,方能将纸面成果“落地生金”。
在秦创原建设、“三项改革”牵引下,西安开展“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拓面提质增效。2024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培育技术经理人1175名。同时,一批高校、科研院所走出了自己独特的成果转化之路:西安光机所“研究机构+科技金融+科技平台+科技空间”的创新模式令人眼前一亮;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科研、中试、产业化”同步发展;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团队,成立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
为创新“搭台”
“先用后付”
让更多成果涌向中小微企业
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血液”和“黏合剂”,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就和日常生活中买水果可以“先尝后买”一样,科技成果也可以“先用后付”了!2024年初,西咸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的改革实践,鼓励高校院所将科技成果优先向中小微企业转移,相关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特别案例”。
“以往企业买断专利会非常谨慎,很可能错过机遇期,现在受益于技术的‘先使用后付费’,给科技成果‘联姻’双方都送上了‘定心丸’。”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天健直言。
金信天钛,是“先使用后付费”的受益者之一。该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开展合作。合作研发的“基于压电作动器的液阻可调式毛细管节流装置引进项目”现已正式投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技术的使用,让我们具备了更加灵活快捷的调控手段,更好实现了对油路压力的精准调控,研发效率整体提升了30%。”
在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模式推动下,西安初源赛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合作也渐入佳境。“得益于新政策,我们和西安交通大学4个月就谈成了合作。采用分期支付的方式,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初源赛尔首席执行官武亮告诉记者,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合作,初源赛尔获得了“一种动态细胞微环境模拟平台及其制备方法技术”。去年8月,企业自主研制的用于治疗肿瘤的TILs细胞制备试剂盒被西安大兴医院使用,西部某省一家大型医院也正在与初源赛尔积极联系探讨合作,“相关技术投用后,生产效率有望提升50%。”
“‘先使用后付费’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的投入和试错成本,让企业可以打消顾虑,轻装上阵。”“这一模式让我们尽快地对接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验证和走向市场的步伐。”……采访中,企业和高校纷纷点赞了这一模式。
据了解,除了首批实践该模式的银丰生物与延安大学、金信天钛与西安理工大学、初源赛尔与西安交通大学三个试点项目外,目前已有多个“先使用后付费”试点项目在西咸新区落地实施,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先用后付”,让更多成果涌向中小微企业。
随着“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评价”等省市试点任务的全面推进,西安多措并举为创新“搭台”,形成了涵盖国资监管、人才评价、经费管理、金融支持等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组合拳,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走好“最初一公里”到走深“最后一公里”,让科学家“不愿转”“不敢转”变为“想转化”“敢转化”,让束缚“绳索”变为牵线“红绳”,让科技“陈果”变为“金果”,西安的科技创新之路正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