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陕西梆子”,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以下是秦腔的历史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秦腔的最初形式源于西府地区(今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它最初是作为民间歌舞形式在陕西、甘肃一带流传,特别是在周代以来被称为“秦”的关中地区,秦腔的名称源于这一地域标识,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剧形式。
明代万历年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已有“西秦腔二犯”的唱腔,表明秦腔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
成熟与传播
秦腔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秦腔班社遍布全国,包括西安、北京、扬州、两湖等地。秦腔的影响也扩展到了其他省份,如东路秦腔(同州梆子)在山东、河南等地流行,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在甘肃、青海等地流行。
文化影响与保护
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的,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
【文化特征】
秦腔的音乐伴奏特色鲜明,早期使用枣木梆子,因此得名“梆子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河北梆子。秦腔可以称为“百戏之祖”,它对其他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许多梆子腔剧种的始祖,包括对京剧西皮流水唱段的贡献。在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秦腔通过名角魏长生的表演,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戏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秦腔的历史渊源深厚,不仅承载了古代秦地的文化特色,也见证了中国戏曲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对中华戏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月初六,又称“送穷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春节的一部分,是农历正月第六天。除此之外,大年初六年俗还有很多。接下来,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送穷】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考证,中国唐代民间便开始盛行送“穷鬼”,然而只称“鬼”而不称“神”。明清之后,“穷鬼”才被尊为“穷神”。
正月初六,家中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作送穷。据民间传说,穷神是上古帝王颛顼之子,生前喜欢节俭,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有人送衣服给他,他也会放入火种烧掉。传说,若是在正月初六,谁家比较脏,就会进入此家,导致破财等现象,因此每年正月初六要进行扔垃圾,送穷神。
【出行】
初六是人们结束春节假期,开始返程或外出办事、旅游等的日子,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踏上旅途,寓意新的一年出行顺利。人们会提前收拾好行李,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在出发前,可能会举行一些简单的祈福仪式,如在家中拜祭祖先或神灵,祈求一路平安。
新年辞旧岁,新的一年总会有新的快乐,新的希冀。祝你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收获,新的幸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