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也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乙巳蛇年春节前夕,笔者来到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庄面花非遗传承人田芳梅的非遗小院,观“馍”彩世界,赏面花之美,学传统技艺,承非遗文化。
阿庄面花,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红枣、花椒籽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剪子、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搡、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是铜川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顾倾心,爱之
田芳梅与面花的情缘始于2002年,那年她从宜君县嫁到阿庄镇,与汉寨村王斌结为夫妻。当地人过红白喜事,都离不开色彩鲜艳的面花,她的婆婆王莲娃便是当地有名的面花手艺人。婚后的田芳梅常常看着婆婆熟练地揉面、蒸馍、塑形、上色、组装,心中满是好奇与惊叹。慢慢地,田芳梅渐渐喜欢上了制作面花,闲暇时就坐在婆婆身旁,一丝不苟地模仿。
2025年春节前夕,田芳梅正在制作面花。
制作面花,第一步醒面、揉面,揉的面要软硬适中、光滑;第二步塑形,这是最考验手艺的一个步骤,要充分运用捏、搓、揉、剪等手法,精心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面花形象;第三步,蒸“花馍”,蒸的时候火候要适中,要不停的放气,还要观察塑好形的面花是否变形,若变形还需整理;第四步涂色,这一步至关重要,一种颜色通常要用两支笔,先用纯色染,再用水笔过渡,色彩由重到轻的层次感就出来了;第五步组装,这样一个完整的面花才制作完成。
二顾倾人,学之
婚后第二年,田芳梅就和爱人在镇上开了个面馆,两年后开了饭店,所以制作面花的第一步—揉面,掌握面团的软硬对她来说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塑形和上色。”田芳梅回忆,那时候她白天经营面馆,晚上回家就拿着一团面,揉了捏、捏了揉,反复很多次,苦练手艺。
2025年春节前夕,田芳梅正在给面花涂色。
2016年,一次偶然的面花培训,改变了田芳梅的人生。那年印台区文化馆邀请王莲娃去合阳参加一个面花培训班,田芳梅和王斌也一块去了。合阳面花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简直大开眼界,一团白面捏成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五颜六色,太美了,晚上做梦都是那些精美的面花。”田芳梅回忆。
回家后,田芳梅便关掉经营了十余年的饭店,潜心学习。时间长了,她渐渐能塑造出十二生肖的形象了。“手工这东西,谁想看会是不可能的,只能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这是田芳梅的经验之谈。
三顾倾城,传之
日就月将,田芳梅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名气也越来越大,找她定制面花的人越来越多了。她的面花作品有小孩过满月用的老虎馍,结婚用的龙凤呈祥馍,老人祝寿的寿馍、喜馍,过年时的鱼形馍,都有各自的寓意。
田芳梅面花作品—老虎馍
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田芳梅积极参加各种培训,2018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面花艺术培训班,2023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聘请为“青·蓝”文化育人工作室美育导师,作品曾被岚皋县收藏。
非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田芳梅积极开展“面花进校园、进村镇”活动,从2019年至今累计为全市五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上课120余节,为全区9个镇(办)开展技能培训50余次。
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2021年田芳梅被评为优秀“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2022年被确定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庄面花”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她的院子被评为“印台区示范文化小院”。
沉浸“馍”彩世界,传承非遗面花。田芳梅说,她将继续秉承工匠精神,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个面花,让阿庄面花成为铜川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我将借助创意短视频、线上直播课程等多种形式,不断精进和创新,带动更多人学习这门技艺,让非遗文化绵延不绝、熠熠闪光。”谈到未来,田芳梅信心满满,目光坚定。(郭艳婷 段佳瑶 任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