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腊月二十三
是北方小年
也是灶王爷
“上天述职”的日子
因此送灶神的仪式
称为“送灶”或“辞灶”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很多人对这副楹联并不陌生,这就是专为灶神所作。从今天开始,春节正式进入“倒计时”,之后每天都非常忙碌,直至除夕。
关于小年,为什么有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之区别?而灶王爷“上天述职”,对今人又有着怎样的现实价值?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祭灶是中国人发明的自我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淅淅沥沥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对于北方人而言,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北方的歌谣也是这样唱的。
而对于南方人来说,小年却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民间还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祭祀灶君,老百姓在二十四祭祀灶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祭祀灶君。
据介绍,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如此。《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民间受皇家影响,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山高皇帝远,依旧稳稳地沿袭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这南北小年相差一天的格局,就这么一直流传到现在。
“上天言好事”
是国人的自我约束
小年之所以成为小年,是因为民间认为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后就一直留在家中,行保护和监察之职。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据说,一旦得知有人犯了罪,玉皇大帝就会对大罪者减寿三百天,对小罪者减寿一百天。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因此,民间就有各种习俗,比如给灶王爷献点酒或是用糖瓜、糕粘在他嘴上,使其张不开嘴或者是“嘴甜”只能说好事。
古人祭灶还会准备其他的食物供奉。比如在有些地方,稍考究一点的人家会准备一碗黄豆,一碗清水。民间传说灶王爷是骑着马上天的,黄豆就是给马准备的,有吃有喝,一路顺风,表达对灶王爷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因为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祭灶的方式也不同。但南北方一般都要把灶神像从墙上揭下,再用灶糖轻轻在其嘴上抹一下,置于纸马上焚烧,同时高呼“送灶爷骑马升天”,这才标志着祭灶结束。
“我们应该看到,这是国人对自我的监督和约束。本没有人监督,但国人认为灶君在监督,所以会更加约束自己和家庭成员,并劝诫每个人都去恶从善。民以食为天,灶一定是和家庭的富足能联系起来。民间认为,灶神会从天上驮回粮食,如果恶言恶语多了,那驮回的粮食就少了,这意味着这家人要减人丁了。所以灶王爷只有监督权,没有惩罚权。”王智认为,灶王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神,而是古人拟人化出来的一个人物,管理人们的言行。
灶王爷上天后
“扫尘”是全民卫生日
“送灶”之后,灶王爷上天,人们大约能过一周“百无禁忌”的日子,因为这段时间没有人监督了,出门不用看黄历,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同时,因为距离春节也越发近了,各家各户开始卫生大扫除,洗澡理发,以“扫年”“扫尘”,同时置办各种过年食品等。直到除夕夜,灶王爷下凡归位,又有了各种禁忌,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打孩子、不能打碎碗等,直到大年初五方可破除。
王智表示,中国民间智慧很有意思,灶王爷长期坐于灶台之上,接受烟熏火燎,在他启程上天后,人们立刻开始打扫灶台和全屋清扫工作,所谓“扫尘”“扫年”。
“除了打扫家里的卫生,个人也要‘扫尘’,就是理发、洗澡,春节其实就是除旧迎新。”王智告诉记者,“中国人讲究‘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打扫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打扫,还有净化精神空间的意思,过滤掉思想里的污浊、病魔。所以说,祭灶之后的‘扫尘’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灶王爷是用灰尘记录人们的善恶,如果将灰尘扫走了,灶王爷也就没办法记录恶行了,所以就要好好打扫,彻底清洁。王智表示:“年其实就是一个时间节点,除了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扫除旧日的阴霾,包括内心的负面情绪和遗憾。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节点,可能会将负面情绪一直延续下去,但有了春节,这也是一种心理调适。”
据王智介绍,春节的申遗是从小年开始延续到正月十五的,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小年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春节申遗成功,我们更应该将传统的优秀文化挖掘出来。灶王爷是有密码的,其密码一定是扬善除恶,是辞旧迎新,是民以食为天,我们一定要看到小年背后的优良传统。”王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