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王家砭村由村民自发创办起农民文学社,明确以“用农民话,评农村理,议农村事;扬新风尚,剔旧陋习,追幸福梦”的办社宗旨。十二年来,持续展现乡土文艺的诗意表达,以农民文学“小载体”,激活乡土文艺“大引擎”。“央广网”“中国文明网”《精神文明报》“陕西文明网”“铜川文明网”等媒体对文学社相关情况进行宣传推介。
农民诗社农民办,农民诗社为农民
由于王家砭村临近210国道,村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很多很杂。“村民的不良言行怎么去引导?村里的善行义举如何来宣传?群众的精神风貌如怎样能提升?”老党员王江轩陷入深深的思考,并向村委会提出创办农民文学社的想法,最终确定“用农民话,评农村理,议农村事;扬新风尚,剔旧陋习,追幸福梦”的办社宗旨。
农家书屋
文学活动常开展,创作力量在壮大
诗社每个月对村民作品进行评选,根据作品质量给作者发放小额稿费。截至目前,文学社已刊印文学期刊100余期,刊登作品2300余篇,已发展会员160人,骨干力量40多人,不仅有诗歌爱好者,还延伸到书法、美术、剪纸、根雕、音乐、舞蹈等艺术范围。
为不断挖掘王家砭村农民文学社的乡土文艺资源,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耀州区诗词学会、王家砭村农民文学社分别签订文学结对共建协议;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耀州区诗词学会授予王家砭村农民文学社“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创作采风基地”“铜川市耀州区诗词学会创作基地”铜牌,为王家砭村文学社赠送文学书籍;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为新会员颁发了会员证书。
近年来,王家砭村农民文学社通过组织农民进行各类文学艺术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还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激发了农民对文学的兴趣,成为传播创新理论的好平台、移风易俗的好载体、干部群众的连心桥。文学社正以乡村文艺蓬勃力量,持续推进耀州乡村文化振兴的繁荣与发展。
农民文学社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好平台
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解党的创新理论。鼓励农民朋友拿起纸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反映农村生活、展现农民风采的文学作品,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农民文学社成为乡土文艺的新视角
以农民为主体,致力于创作和传播反映农村生活、农民情感和乡土文学作品,文学社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了农民朋友的创作热情,有效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了解和欣赏农村文化的新视角。
农民文学社成为移风易俗的好载体
各类文化文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有效提升了农村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身边的人上了农民诗社的期刊,被大家夸赞,其他群众就会向先进典型看齐。现如今,很多群众破除了以往在城里举办婚宴铺张浪费的陋习,自发在村上的“文化大礼堂”举行婚礼,文学社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文明风尚的改变。
农民文学社成为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在分享典型故事的环节,村民们分享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典型”事件,正面故事鼓舞人心,而反面教材则起到警示作用。村干部和村民的积极参与,确保了村、家庭、个人间信息的及时交流,使得村组织能够迅速掌握村庄的最新动态,及时收集和了解民众的意愿和需求,从而畅通了民意的表达途径,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它展示了文学与普通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证明了文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来自泥土、源自生活、服务群众的。
其次,文学创作是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有力工具,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还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最后,通过文学创作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农村的整体素质,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文字:阎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