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县地处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黄土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交通不便。
现在的麟游县城位于马坊河、永安河流入杜水河的交汇处。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为了避暑,隋文帝在此营建仁寿宫。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修葺仁寿宫,更名为九成宫。
置县始于秦朝。秦统一中国后,置漆县(治所在今麟游县九成宫镇镇头,今址)、杜阳县(治所在今麟游县招贤镇招贤村东)二县。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营建仁寿宫。隋恭帝义宁二年(617年)置凤棲郡。同年,仁寿宫中获白麟,改凤栖郡为麟游郡兼置县。麟游县名由此开始。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修仁寿宫,更名九成宫。同年,迁县署于童山顶,并在山原筑城。以后此城一直为麟游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贸易中心,直到1967年,县治从此迁至镇头河川(今址),历时1337年。现称此城为童山老城或麟游老县城。
童山老城自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始建,屡毁屡建。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修葺后,周三里一分,高三丈,阔一丈,顶阔一丈三尺,四方三门,上有谯楼,城身皆土雉堞,东、西北角隍阔丈余。
道光二年(1822年)复修楼堞门栅:东曰武川门,西曰获麟门,北曰豳风门。
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南城女墙,增建魁星楼。
1928年麟游县县城 摄影/邓之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城城垣保存完好。1967年县治迁出后城门、城楼被逐渐拆毁,现留存部分城墙,城垣轮廓可辨。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陕西省地政局测绘的《陕西省县城乡镇的行政及地形地图》中,有以下《麟游县城地图》(点击可放大观看):
说明:
麟游老县城基本保持明清时期的骨架,街道走向基本未变,古城墙、护城壕清晰,城隍庙、老县衙、老监狱犹存。
有文载:麟游老县城“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始建于唐,外城始建于明。内城保存较好,呈长方形,南墙西半部分向南伸出,东、西、北三面有城壕,宽约10米,在城 东、西、北三面各辟城门一座,城门楼在文革时期被拆除。内城北、东两面城 墙因雨水冲刷及村民取土造成两个豁口。外城平面形状不规则,依地形而建, 城墙多已残塌,东墙保存较好,其余部分在城东南角、东北角、西北角”。民国三十二年《麟游县城地图》仅画出一城,根据上文描述似是内城。对否?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