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古老的礼仪活动,它不仅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是我国西周乡学中举行酒会的礼节,历经千年演变,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仪式流程。它不仅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官方礼仪活动,更是民间社交、教化乡里的重要方式。
乡饮酒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的集体活动。人们为了庆祝丰收、祭祀祖先,常常会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共饮佳酿。这种集体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乡饮酒的雏形,成为一种具有社交和教化功能的礼仪活动。至周代,随着礼制不断完善,乡饮酒礼被正式纳入国家礼仪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
史料记载,周代实行乡饮酒礼的主要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乡大夫作为主人,会设宴招待乡学中的贤能之士,并以宾礼相待。这些贤能之士在宴会上受到尊敬和推崇,之后有可能被推荐给诸侯或更高层的统治者。乡饮酒礼因此具有选拔人才、教化乡里的功能,成为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饮酒礼逐渐从官方的礼仪活动扩展到了民间。在民间,乡饮酒礼成为一种尊老敬贤、促进乡里和谐的宴饮风俗。每逢农闲时节或重要节庆,乡里的人们便会聚在一起,举行乡饮酒礼,共同庆祝丰收、祈福或纪念先人。
乡饮酒礼的流程繁复而精细,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庄重与肃穆。整个仪式通常包括谋宾、戒宾、速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尽爵尽乐、送宾等环节。
谋宾是乡饮酒礼的起始环节。乡大夫会与乡学师者商量宾客的人选,将宾客分为宾、介(陪宾)和众宾三类。宾、介各一人,众宾有多人,还需从众宾中选出三个人作为他们的代表,这一环节体现了对宾客的尊重与慎重选择。戒宾环节是在商定宾客后,主人会亲自上门邀请每位宾客,并告知宴会的时间、地点等相关事宜。在宴会前夕,主人会再次提醒宾客,确保宾客能够按时参加、宴会顺利进行,称为速宾。迎宾环节体现了对宾客的尊敬与礼遇,宴会当天,主人与辅佐行礼之人会站在门外迎接宾客,经过三揖三让后,宾客被礼让至中堂按一定的顺序入座。献宾展现着主人与宾客之间的敬意与情谊,在宴会开始后,主人会先向宾敬酒,称为“献”,宾回敬主人的酒称为“酢”,主人斟满酒杯自饮后再劝宾随饮称为“酬”,完成这个过程称为“一献之礼”,随后,主人还会依次向介、众宾进酒。乐宾指在宴会期间会有乐队进行表演,为宴会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旅酬环节可以增进宾客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主人和司正(协助主人的监礼者)与宾、介、众宾之间互相作揖行礼,互道感谢,按年龄大小顺序依次敬酒答拜。在尽爵尽乐这一环节,宾主们可以随意吃喝、随意演奏,尽兴而止。送宾是在宴会结束后主人依次礼送宾客离开,标志着乡饮酒礼圆满结束。
乡饮酒礼的流程虽然繁复,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极致追求,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贤、和谐共处的传统美德。
乡饮酒礼不仅是一种宴饮活动,更是一种教化手段。
乡饮酒礼弘扬着尊老敬贤的美德。在乡饮酒礼中,长辈和贤能之士受到尊敬和推崇,年轻人通过参与宴会学习如何尊重长辈、敬仰贤人。这种教化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弘扬尊老敬贤的美德。乡饮酒礼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团结,通过宴会礼仪,人们被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维护和谐,这种教育作用对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乡饮酒礼所蕴含的尊老敬贤、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并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承与发展。在一些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中,人们仍然会举行类似的宴饮活动来庆祝丰收、祈福或纪念先人,遵循着乡饮酒礼的部分流程与礼仪规范,延续并弘扬乡饮酒礼中的文化精粹。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乡饮酒礼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一些地区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与美食,打造独具特色的乡饮酒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乡饮酒礼中来。这些创新与发展使乡饮酒礼更贴近现代生活,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需求。
及至今天,周原大地上的乡亲们在团聚宴饮时,依然会进行迎宾、献宾等礼仪,一杯醇香的西凤美酒,传递着人们彼此之间的尊敬、友善和热情。(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