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脉络深处,社区公益创投正悄然发挥着独特能量,成为撬动社会资源、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的关键杠杆。而位于榆林古城核心地带的万佛楼社区,凭借极具前瞻性的视野,专注于本土文化瑰宝,打造出“印象非遗”——陕北剪纸创业就业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了新的传承途径,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众多社区妇女的生活状况,演绎出一段温情与拼搏交织的公益佳话。
步入万佛楼社区的非遗剪纸文化传习室,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传习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剪刀在彩纸间“游走”,纸屑簌簌落下,一幅幅精美绝伦、饱含陕北风情的剪纸作品渐次成型。几位大姐围坐在桌旁,目光专注,手中动作娴熟利落,她们时而轻声地交流剪纸心得,时而向身旁的资深艺人请教技法难点,现场气氛既热烈又融洽。谁能想到,这样活力满满的场景,背后隐藏着社区为破解非遗传承困境、助力居民就业所做的诸多努力。
“社区剪纸文化底蕴深厚,妇女就业需求迫切,如何既能让剪纸非遗重焕生机,又能为妇女开辟增收新径?我感觉我们必须做点什么。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印象非遗’项目应时而生。”万佛楼社区“印象非遗”陕北剪纸创业就业项目负责人武亚说。
项目落地后,社区积极行动,为爱好者与传承者精心打造了传习室,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场所。此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序开展,其中包括12场剪纸专业技能培训以及7次公益性专题活动,这些活动广泛惠及了辖区内众多待业就业妇女。在专业艺人的悉心指导下,妇女们的剪纸技艺得到了极大提升,9名剪纸爱好者如新星般崭露头角,6名潜在非遗传承人也逐渐脱颖而出。
作品有了,销路也不能掉队。社区巧借电商东风、布局线下门店,还贴心推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全方位拓宽剪纸售卖渠道,成果非常显著。
“我在社区学习了大半年剪纸,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剪纸作品。上次我剪的悟空作品卖了380元,剪了一个定制肖像挣了500元。这个项目不仅给我的家庭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万佛楼社区居民李志莲说。
“我们的很多学员还参加了很多市、区举办的剪纸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看着他们从零基础到剪纸能手,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武亚说。
这份收获,远不止金钱与技艺。万佛楼社区妇女们以剪纸为纽带,互帮互助、分享经验,无形间编织起紧密的社交网络,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社区的“印象非遗”项目,借公益创投之力,盘活非遗资源,赋能居民成长,已然成为社区治理与文化传承的生动样本。
“下一步,我社区将继续借助非遗的东风,把我们的非遗剪纸和文创产品相结合,创新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剪纸作品。计划拓展一些其他方面的志愿项目,如古城讲解、古城泥塑等,同时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为居民搭建更广阔的创业就业平台,积极弘扬古城文化,共同擦亮古城非遗名片。”万佛楼社区党总支书记刘荷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