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柞水县深入探索绿色生态发展新思路,不断拓展“两山”转化路径,因地制宜壮大“生态经济”,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柞水县利用良好自然生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制定发布柞水木耳地方标准3个,建成柞水木耳信息化平台,形成“柞水木耳+”子母品牌战略;签约木耳产业项目63个、总投资44.5亿元,“柞水木耳”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销售额2.7亿元。依托秦岭药宝优势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实施“秦岭中药库”示范工程和系列中药材基地建设,推进柞水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科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积极发展康养产业,先后开发观光康养产品28个,建成康体、健身、理疗等康养项目46个,打造特色康养美食名店26家、中医馆12家,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20%以上。同时,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不断挖掘整理柞水孝义文化、渔鼓文化和红色文化,7家民宿先后获评精品民宿、特色民宿。
柞水县加强生态文化品牌创建,健全“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业品牌+企业专属品牌”的品牌体系,持续办好秦岭生态旅游节、杜鹃花节等系列活动,做到“季季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生态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深挖柞水文化生态内涵,突出“厚德陕西·善行商洛·孝义柞水”主题,用文化提神、用环境筑基,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柞水县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科学划定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全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秦岭“五乱”问题整治,深入推进治污攻坚;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施柞水县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执行柞水县生态环境损害联席制度,建立矿山保护与治理联系制度,生态环境制度不断健全。引导金融机构定制绿色信贷产品,对节能减排企业贷款给予1%—2.5%贴息支持,并逐年提高比例。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水权等交易机制,培育多元化生态产品供给主体,着力提升产权交易市场份额。积极申报“百万亩绿色碳库”示范基地项目,争取在柞水设立秦岭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力争到2025年碳排放交易额突破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