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壮大“三大产业集群”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铜川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鑫围绕深化“‘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部门聚焦建设科技强市目标,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积极抓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创新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能源资源、先进制造、特色新兴”三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一、“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主要成效
(一)政策支撑不断强化。印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承接省上政策,立足全市实际,修订秦创原市级政策包,汇集了40条“干货硬料”“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开展“先投后股”试点;修订了政府性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着力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缺钱转”“转得慢”等问题。“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累计投资4个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27.29%。
(二)成果转化不断加快。坚持把主动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作为深化校地合作内容,加快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路径。截至目前,已与13个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有47家企业与30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承接科技成果合作项目超50项,实现了合作协议签订和成果项目转化“双增加”。其中,承接的西安邮电大学“高精度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入选秦创原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经典案例。“铜麦6号”“青砧苗木”“生态循环农业”三张名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三)科技企业不断倍增。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模式,以“揭榜挂帅”“平台+项目”“基金+项目”等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企业集聚,加快推进全市科技型企业规模倍增、效能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5家;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21家、认定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38家。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等创新要素为方向,持续推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陕西铜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成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以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主体,获批建设全省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铭帝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陕西省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中试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双创孵化载体3家、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双创孵化载体9家、省级研发平台11家。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入驻科创企业18家,成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的地市标杆孵化器。铜川高新区作为省级高新区连续三年评价排名全省前列,获得省级奖励600万元,目前已成为全市最具经济质量效益和创新发展活力的增长极,正在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
(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聚焦“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三个目标,着力营造尊重人才、公正平等、保障有力的生态环境。截至目前,已累计成立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8个,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9支,科技创业导师队伍增至110人,培育技术经理人103人;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6项,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等高层次和紧缺人才600余人;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达11.9万人。全市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日益浓厚。
(六)科研攻关不断突破。积极实施“揭榜挂帅”攻关课题,取得一批新成果。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组建陕西省激光通讯元器件技术创新联合体,解决规模化高纯磷化铟合成等行业共性技术难题6项,实现高精度气体监测等领域国产替代3项,填补国内窄线宽激光器产品等行业空白2项;陕西中环机械自主研发的煤矿用履带式巷道铣刨机获批省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
二、“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主要做法
(一)“三主动”
1.主动对接交流,强化校地合作。全省启动“三项改革”以来,我市主动出击,密集对接省内高校院所进行调研考察、座谈交流,重点围绕技术需求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团队引育和合作对接机制等达成合作。同时,发挥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地域优势,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通过“保姆式”服务和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入驻。例如,为承接长安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立的陕西晨盛宏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仅用四个月时间便促成企业在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落地建厂,成为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首个由飞地回流建厂生产的科创企业,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主动谋划项目,推进务实合作。积极为落地成果转化项目企业谋划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厅市联动、“科学家+工程师”、中试基地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例如,为陕西知芯外延半导体有限公司争取实施的“硅基异质外延技术研发”项目,突破我国硅基硅锗光电子领域“卡脖子”问题,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三届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荣获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创组第1名。同时,我们在组织申报陕西省2024年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时,坚持眼睛向外、外引内育,持续探索“研发+转化”等跨地市合作模式,推动西安邮电大学“基于某种光干涉的大量程微位移测量系统”、陕西师范大学“快照式光瞳分光型偏振成像技术”等4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铜注册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3.主动协调沟通,保障项目落地。为确保科技成果在铜“愿意留、留得住、发展好”,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帮助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注册、厂房、产能指标、环评等难题。积极协调部门、区县以高效服务成功解决了西安交通大学煤矸石综合利用中试项目落地等相关问题,展示了我市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水平。
(二)“三上门”
1.政策上门指导,按需推进落实。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政策需求,积极上门推送省市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金融等持续性政策、资金支持,确保成果项目高效落地转化。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秦创原市级政策包》等政策文件,加大奖补政策兑现力度,调动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
2.金融上门支持,助力高效发展。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资金需求,充分发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跟投联投、以投代招的作用,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产业化。通过“先投后股”项目投资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为科技企业上门服务,累计向172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放贷款7.94亿元,有效解决成果转化项目“缺钱转”的问题。
3.人才上门帮扶,提升创业水平。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懂技术、懂转化、懂市场、善于整合资源的专业优势,组织其上门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对接高校院所解决技术难题。组织创业导师队伍为来铜落地转化的初创企业和项目提供技术与市场有效连接的纽带,加快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铜落地转化。
(三)“三服务”
1.强化人才保障,促进企业发展。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指导企业以“项目制”开展“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引育建设,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培育、提升一批高水平的校企深度协同创新队伍,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2.加大政策宣讲,提升创新能力。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在我市拓面扩量提质增效,积极开展进园区、进区县企业政策宣讲活动,帮助企业科研人员知晓、掌握、用好省市科技政策,加快科技政策落地见效,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3.强化融资担保,促进精准服务。发挥政府、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加强融资担保合作发展,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融资担保服务体系,为我市创新型、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通过“政银担”业务风险分担机制,引入合作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一对一”融资担保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挥“三项改革”点火器作用,加快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和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探索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和模式,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再上新台阶。
(一)持续强化校地合作。继续加大与高校院所对接力度,围绕各区县、市级工业园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供给和铜川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匹配、精诚合作,推动更多成果落地转化。
(二)强化科技金融供给。充分发挥“先投后股”项目投资资金、“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引导作用,吸引省内外投融资机构跟投联投、以投代招,保障科技成果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推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强化人才引育留。持续推进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指导企业开展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育一批市级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积极发挥科技经纪人在技术转移工作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科技经纪人参与到成果转化的各个关键环节,架设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企业车间的“高速路”,为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转移转化服务保障。
(四)强化宣传力度。加大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宣传和政策宣讲力度,引导产业领域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秦创原“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来,发挥好企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的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