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会议将每年11月的第三周定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旨在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今年的主题是“教育、倡导、立即行动”。
为提高患者对于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11月21日,铜川市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质量控制中心、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药学部开展了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认识周活动,发放宣教手册并对患者进行答疑解惑。
什么是微生物?我们为什么要管理抗微生物药物?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呢?别急,小药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和原虫等。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
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主要包括四大类别:抗细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不再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反应,使感染更难治疗,疾病传播、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加剧时,就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由于耐药性,抗生素和其它抗微生物药物不再有效或药效减弱,感染变得越来越难以或不可能治疗。
为什么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需要我们的关注?
获得了新的耐药机制的耐药病原体的出现和传播,导致了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性,持续威胁着我们治疗常见感染的能力。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也称为“超级细菌”)在全球快速传播,可能导致一些感染无法用抗生素等现有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如果没有有效的抗微生物药物,现代医学在感染的治疗上,包括在大手术和癌症化疗期间,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常见用药误区
误区一:抗菌药物=消炎药
炎症与感染是不同的概念。医学上消炎药是减轻或消除局部炎症的药物,而抗菌药物则是针对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两者并不能划等号。
误区二:抗菌药物=感冒药
约90%的感冒由病毒引起,使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就算是细菌引起,也需要到医院接受检查,再使用合适的抗菌药物。
误区三:抗菌药物必须静脉给药
并不是所有细菌感染性疾病都需要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可以首选口服抗菌药物治疗。只有特殊情况下才考虑静脉输注给药,例如吞咽困难、胃肠道疾病、感染进展迅速需要紧急治疗、口服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等。
误区四:感觉疾病好转后就停药
部分患者疾病好转后,就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和杀灭难以一次性全部消灭,过早停药,部分残余细菌便会死灰复燃,导致感染再度加重。因此,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天才可停药。
误区五:越贵的越高级的抗菌药物效果越好
一般要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选用敏感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能用低级的尽量不用高级的,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
误区六: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有的患者用上抗菌药物1天后,体温下降不明显,心里就着急,就认为药物治疗无效,要求医生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进入体内后,一般需经过48-72小时才能发挥有效抗菌作用,从而才能评估疗效,不能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误区七:广谱抗菌药物要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对于病原菌未明的细菌感染患者,可经验性给予广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获知病原菌后,则应选择敏感的窄谱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菌群失调。
误区八:抗菌药物使用很安全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听觉神经损害、凝血功能障碍、引发二重感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等。
误区九:联合用药效果好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提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因为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十:不恰当的局部治疗
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外用抗菌药物,因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
我们该如何行动?
1.不随意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
2.不主动要求开抗菌药物。
3.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擅自加量、减量、换药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