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上午,铜川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惠民利民”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铜川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源围绕“坚持全链条闭环管理 打造垃圾分类‘铜川模式’”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坚持系统谋划,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工作要求,紧扣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72个社区、563个小区实现了生活垃圾四分类,覆盖率达97.5%,投放点改造提升占比78.9%,回收利用率37.5%,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立了“前端分类精准化、中端运输规范化、末端处理多元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全链条体系,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铜川模式”。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4个小城市评估排名第15名,位列二档“成效较好”序列,较去年提升一档,上升19名,实现了争先进位。
二、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机制不断健全。一是高点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委深改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专题调研、市政协“双月协商”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出谋划策”,形成了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各负其责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完善配套政策。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总体方案,各行业主管部门、区县政府制定了21个配套方案,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规划》《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备标准及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规范》等30余项规范标准,形成了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政策体系和标准支撑。《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已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2023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三是健全评估机制。出台了《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量化评估办法》,每月对全市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的设施管理、责任落实、宣传引导等分类成效进行现场评估,评估结果与奖补资金挂钩,奖优罚劣。今年以来,已对全市2185个点位开展了2轮次全覆盖的评估检查,督促整改问题1680个,形成了同向发力、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试点引路,带动效应逐步扩大。一是将新区作为全市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区,按照“打造示范模式、全域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全区72个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收集房(亭)220座、可回收物智能回收屋(箱)49座、再生资源回收站(点)65座,实现了可回收物回收网络全覆盖。同时,依托铜川环保产业园对各类可回收物按照不同类别进行资源化处理、循环利用,建立了“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市形成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二是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将印台区作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全区72个行政村、389个自然组、2.4万余户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全覆盖,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第三方转运、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收集处理模式,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例。
四、完善分类体系,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一是前端分类精准化。针对居住小区分类收集点落地难问题,通过居民协商、提前公示的方式“量身定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方案,做到“一小区一方案”,全市563个小区建成分类投放站(点)880个,全面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二是中端运输规范化。按照“一类垃圾一类车”的要求,全市配备“四分类”运输车辆120辆,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50吨/天。建立分类收运专线,实行专车专运,可回收物直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厨余垃圾由专用车辆运至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中心进行堆肥处理,有害垃圾每月集中收运至铜川环保产业园暂存后定期处理,其他垃圾每日收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让“垃圾去哪儿”有迹可循,增强了群众对垃圾分类的信心。三是末端处理多元化。统筹布局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在印台区高标准建成了占地510亩具有“造血”功能的铜川环保产业园,构建了垃圾资源化处理的产业集群,对再生固废、有害固废、医疗废物、餐厨固废、金属固废实现“五废共治、多元化处理”,使各类垃圾
“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2018年引入海创环境能源公司建设了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市市域生活垃圾实现了“全焚烧”“零填埋”。截至目前,已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44.36万吨,发电量约1.78亿度。
五、强化宣传引导,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一是创新方式调动市民参与。始终抓牢群众主体这个关键,通过上门入户宣传、举办专题晚会、有奖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进小区、进万家”等各类宣传活动3.5万余次,让市民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二是强化主题宣传。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等节点为契机,开展了分类体验日、分类达人说、志愿百日行等13项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发放投放指南等宣传资料6万余份,参与人数达1.2万人次,分类进万家志愿服务活动覆盖率达68%,广大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得到明显提升。三是筑牢教育根基。发挥“小手拉大手”效应,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编写适宜各类学生群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校本教材140余种,通过开展国旗下的演讲、举办专题班会、作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四是发挥宣教基地作用。按照“参观+体验+共享”的理念,建成了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中心、王益区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垃圾分类寓教于乐、寓教于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着力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习惯养成上下功夫,持续提升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整体成效。
一是夯实垃圾分类“共建共治”责任。完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针对易反弹、易反复的问题,加大联合指导和协调推进力度。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完善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以社区为单元,构建“部门主导、多方联动、协同推进、系统治理”的工作体系。严格落实《铜川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大对居住区、街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常态化执法检查,严查混装混运、运输撒漏等各类违法行为,公开曝光,以罚促管,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是完善“线上线下”全链条分类体系。以居住小区、公共机构为重点,改造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数量占比达到85%。持续推进有条件的居住小区建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集中暂存点,规范处理流程。加强末端处理设施监管,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清单式管理制度,围绕“量、电、灰、渣、温”等关键指标,做好日常监管检查,确保运行规范,污染物达标排放。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互联网+”治理模式,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打造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平台体系,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行一网统管。
三是扩大可回收物“资源化”试点效应。系统总结新区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模式省级试点经验,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整合居住小区可回收物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可回收物回收、分拣、处理相衔接的收运体系。细化《铜川市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方案》,指导各区县建设一批管理规范的可回收物回收、分拣、打包网点,推进“两网融合”,力争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0%左右。
四是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全民化”参与。强化党建引领,落实“双报到”常态化机制,通过“党员带头分,带领群众分”的“双带”模式,引导社区居民养成自觉分类投放的行为习惯。培育文明习惯养成,动员各类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日常管理和成效评价等。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上门入户“讲分类”,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凝聚分类共识,树牢分类意识,推动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