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陕西省“村歌村戏村民唱”暨移风易俗宣传推广活动走进宝鸡凤翔六营村。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一级巡视员尹虓,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综合处二级调研员吴迪,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矿玲,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育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级督查专员李祖鹏、来国超,宝鸡市政府副市长李武发,市政府副秘书长陈焕文,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海斌,凤翔区区委书记王宏强,区长彭世忠出席活动,省委宣传部、省委社会工作部及省体育局等单位处室负责同志,各市农业农村局及相关科(处)负责同志,宝鸡市及凤翔区宣传、文旅、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各县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处室、厅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活动,还邀请了农民日报陕西记者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负责同志,以及基层干部和农民代表、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媒体记者等参加活动。
礼赞丰收,共享喜悦。活动现场,近千余名干部群众齐聚雍城,百余名农民群众唱得响亮,气氛热烈。一曲《相约龙头村》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拉开了活动序幕。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歌曲、舞蹈、戏曲、鼓乐等拿手好戏连番登台,原汁原味的演绎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了乡土味、烟火气十足的文化大餐,实现了“群众看戏”和“群众演戏”的完美结合。歌伴舞《大地流彩 灵动乡村》唱出了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百善孝为先》《家风》《红枣枣》《我想能 我想筛》《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旋律时而宛转悠扬、空灵曼妙,时而激昂澎湃、振奋人心,时而舒缓低沉、柔情似水,每一个音符都在诉说着乡音,每一曲都饱含着对三秦大地深沉的爱,让人余音绕梁。广场舞《泥塑人家》和戏剧《秦琼观阵》,充分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凤翔泥塑、杖头木偶的无限魅力。石家木偶戏、眉户现代小戏《十二把镰刀》、西府曲子《表花》、华阴老腔《华阴老腔一声喊》和镇安渔鼓《喜看硕果满枝头》等地方曲目,全面展现了极具陕西特色、富有农趣农味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彰显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显著成就,乡村文化真真正正融入到群众的“心坎里”。活动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代表宣读了“大学生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倡议书,志愿者代表交流分享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经验,《大爱》《家有喜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移风易俗宣传,打通了理论宣讲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群众纷纷表示看的过瘾。
“丰”景如画,硕果累累。活动当天,宝鸡市各县区开展泥塑、刺绣、剪纸等非遗传承现场制作和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与会领导及嘉宾现场参观并前往中国泥塑体验园指导。同步组织若干名“乡村振兴助农主播”对戏曲展演、特色农产品展销、特色文旅等活动进行现场直播。
塑形铸魂,美丽升级。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此次“村”味系列活动,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立足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村歌村戏村民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挖细研乡村文化特色,展示展演极具陕西乡村特色、富有农趣农味的地方曲目,开展乡村文化振兴活动,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幸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弘扬了时代新风,推进了农村移风易俗持续开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动力活力。
三秦大地,沃野千里。此次活动以农民为主角,搭建了展示风采的平台,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农民从“田间”走上“舞台”,讲述农民的故事,展现了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千里迢迢,干群齐聚一堂,共享丰收的喜悦,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了时代新风;描绘乡村发展的蓝图,彰显了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充分展现出陕西近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高水准与新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三秦大地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深入挖掘特色乡村文化发展典型,繁荣发展优秀乡村文化,搭建群众大舞台,以“村歌村戏村民唱”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倡导新风尚、摒弃旧风俗、探索好方法,培育良好的乡风民俗,营造农村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断传递“乡村好声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汇聚了强大精神力量,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绽放瑰丽华彩。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大地流彩-陕西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系列活动之一,由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宝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宝鸡市农业农村局、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宝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宝鸡市凤翔区人民政府联合承办。(摄影: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