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并开展大国工匠培育工作的通知》,公布入选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名单。根据名单,共有220人被确定为2024年大国工匠培育对象。经开区1人入选,她便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车身厂装焊保障车间电工班员工樊凡。
樊凡是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装焊车间的一名维修电工,她最擅长的是机器人程序维护。
2002年,20岁的樊凡进入车身厂冲压车间,成为了一名维修电工。20年来,在这个基本都是男人的主战场,樊凡硬是凭借着这股子劲,不断学习实践,闯出了一片天地。
2005年,位于西安北郊的陕汽西安商用车产业园投产,作为企业智能制造的主要应用单元之一,车身厂最早一批机器人“到岗”装焊线。第一次见到机器人,震撼新颖的生产场面让樊凡不禁感叹:这就是未来!作为车身厂第一批接触机器人使用并参与调试的维修电工之一,樊凡开始了从传统单台机加设备维修到自动化生产线维保的转变。
除了集体学习外,樊凡还利用闲余时间查看相关书籍,消化培训内容。面对不懂的问题,就向技术员请教。
自控专业毕业,加上初期设备厂家现场指导,樊凡很快便可独立完成机器人普通编程。
2012年,樊凡成了车间的维修骨干,但她不再只满足解决小故障,开始寻求技术创新。地板零件班组光单面纵梁焊缝近45条,过程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假焊、气孔、飞溅大、焊渣焊瘤等质量问题。刚开始产品合格率只有51.9%,需要人工二次补焊。这不仅加大了工作强度,焊缝还不美观。
为解决问题,樊凡排查了工装定位系统,寻找故障原因,和同事制订改造方案。经过大量的改造,弧焊机器人的焊接质量明显提升,工件的一次合格率达到95%以上。按平均年产7.5万辆车计算,两弧焊站相当于节省50100根纵梁二次人工补焊成本。
2017年初,陕汽X3000系列车型订单突然增加,一条生产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与此同时,F3000生产线的使用量却逐渐减少。樊凡想到两个车型整体的变化不是很大,提出是否可以尝试改造生产线,用来生产更热销的车型。
樊凡给机器人厂家打电话咨询,得到的反馈是,可以实行,但厂家派人来需要一周时间,再加上物料费,得花几十万块钱。
听到厂家的消息后,樊凡产生了大胆的想法,决定自己试试。面对大家的质疑,“咱们的设备都是根据产品工艺设计的非标设备,安装、生产都能调试,应用时有不适应的情况,怎么就不能修改呢?”樊凡坚持着。
樊凡收集了两条生产线上机器人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修改了输送设备和机器人工位的程序。经过樊凡和团队其他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X3000车型驾驶室在F3000生产线上混线生产,驾驶室装备能力提高到每天300辆。
2019年,全国第三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开启。在陕汽电气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李青刚的鼓励下,抱着学习的心态,樊凡与“李青刚创新工作室”一同走出来的汽车装备厂苗刚刚、贾阳,汉德车桥陈海江组团,第一次走出了陕汽,走进了陕西省的预选赛场。
也正是这次比赛,打开了樊凡在智能制造赛场上的征战之路。2019年—2022年,她先后参加了数十场比赛,并相继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技术能手”等称号。2023年,樊凡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领域内更多的人熟知,荣誉满载。
竞技台上耀眼闪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学习、练习、钻研与努力。
近年来,樊凡已累计参与车身厂设备改造改进项目37项,完成小改进33项,其中仅“重卡驾驶室制造过程人机适应性研发与推广”项目就实现降本841万元。
如今,作为公司电工卓越联盟的第一梯队,樊凡将培育新生代技能骨干放到了工作首位。为了不影响生产,樊凡安排工作就像自己写的流程一般,什么时间需要检修什么设备、解决什么问题,一条条一项项清晰明了。她的工作节奏总是很快,快到徒弟们与她探讨问题甚至都得“预约”,因为多数时间,樊凡都穿梭在各条生产线、各个设备间。即使到了晚上,樊凡也会将自己对车间自动化设备的修模过程和思考点、参赛经验不时分享到群里,供徒弟们学习。经她手的徒弟们,现在一个个逐渐成长为设备技术的后起之秀。
从普通维修电工到技术骨干,一路走来,樊凡的成长离不开陕汽完备的人才培育机制。
围绕发展需求,陕汽以核心技术清单为牵引,推进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核心技术攻关,按单定制、以需定人,54个专业人才命名团队分布在研发、生产、零部件、后市场等板块,有精研装备制造“高精尖缺”十数载的博士领军科研团队,也有深耕一线十余年的技术工人团队,从纯电动到氢燃料电池、从轻量化到异种材料连接、从数字仿真到路云协同……创新从基础预研深入到生产末梢,打通了“需求-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人才支撑、全链技术储备。
横跨汽车装调工、焊工、钳工等7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卓越联盟;成立在一线、项目在一线、服务在一线的23个职工创新工作室;55个国家及省级技术能手团队;“陈磊班组”“刘嘉班组”等班组长命名班组,陕汽以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承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2023年,以“学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思路,陕汽控股和西安交大开启“校招共用”模式,共同组建了由西交大师生和陕汽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攻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方面技术难点,实现了“人才+项目+资金+市场”的精准匹配。
除校企合作外,陕汽发挥“链主”担当,聚团攻关,让1+1≥2。2023年,陕汽促进双链融合,引入国内外20余家产业链领先企业,组建“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此外,企业内部跨部门创建“卓越团队”,直面客户需求,聚力攻坚,以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铸就市场“护城河”。
……
从国家级技术人才到车间青年成长之星、从研发精英到生产工人、从博士后到技校生,陕汽引才聚才、铸就人才招引梧桐枝,用才养才、打造人才竞技演武台,使各类人才在陕汽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为所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