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不怕牺牲”的”的洛惠渠宝贵传统,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转变提升,展现洛南县洛源镇青年干部精神风貌,洛源镇开设《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青年干部专栏》,刊载洛源镇青年干部学习洛惠渠宝贵传统演讲稿件、学习心得、业务交流等文章,激发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在新的时代建功立业。
在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洛南县洛惠渠!
在上世纪50年代,洛南人民克服困难,战天斗地,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盘曲63公里、宽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这就是那个回答当中提到的洛惠渠。这一壮举的修建,甚至比被外媒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河南林州红旗渠还要早三年,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洛南人民做到了。
而那个高赞的回答下,有这样一条评论:那个年代那么艰苦,洛南人为什么一定要修洛惠渠?区区洛南又怎么敢修建洛惠渠?劈山造渠在现代化的今天看来都有难度,50年代的洛南人为什么能够修成洛惠渠?
我想,在听完我的演讲后,你会找到答案。
在洛南,有一个故事,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梁塬有一个小伙子,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跑到几十里外的洛河去挑水,好不容易挑回来,扁担穗子断了,水倒了,受不了家里的责骂上吊了。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条生命会跟两桶水划上等号。所以,洛惠渠要修!
一开始,当地的老百姓认为这是胡干蛮干,劳民伤财,就连上级部门也有个别领导曾不客气地质问:“你们洛南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时任洛南县委书记的冯培智不卑不亢地说:“我想让洛南人民过上不缺水的好日子。”当你对一样东西足够渴望,你就会忘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去坚持一个可能!当时的洛南人民太渴望水了,就凭着那句“不缺水的好日子”,洛南人民说干就干。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所以,洛惠渠敢修!
但是,修建洛惠渠,却并不只是有一腔热血就能够修成的,所以这又关乎到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内核:集体主义。洛南人相信集体的力量,当他们决定干这件事,就会想尽办法把它干好。开渠路上,水泥买不起,那就自己建水泥厂;火药成本太高,那就自己建火药厂;钢钎铁锤容易消耗,那就用竹签、铁丝拧着来勉强使用,总之一点都不能浪费。所以,洛惠渠能修!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洛惠渠成功建成,彻底改善了靠天吃饭的恶劣生存环境,常年缺水的洛南人民也终于过上了那种不缺水的好日子。
所以关于洛惠渠,不要再问洛南人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所有为什么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中国文化里没有超级英雄,没有钢铁侠,更没有神通广大的超人,但是在关键时刻,平凡如你我都会挺身而出,成为英雄,正如五十多年前修建洛惠渠的那一群英雄,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催生出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安定生活,催生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
有人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水利发展史。那个人说的没错,正是因为有了洛惠渠,才有了我们洛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今的洛南,城市更宜居,百姓更富足,“汉字故里·核桃之乡·避暑山城·康养洛南”的金字招牌愈发响亮。
所以,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洛惠渠宝贵传统都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宝贵遗产,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矿藏,一份永远也不会褪色的历史记忆。
现在,我们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助、不怕牺牲”的洛惠渠宝贵传统已经刻进了我们当代洛南青年的心中,我们的使命就是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担起时代责任与人民重托,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又善作善成,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有志青年。
那十六字的宝贵传统,不仅是想让我们去纪念革命先辈,回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它也想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青年干部,我们一定要擦亮青春的底色,在践行初心使命、征服星辰大海的过程中去书写出一个无私奉献、实干担当的奋斗故事。
这个故事关于使命、关于梦想,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个故事是扎根基层,挥洒汗水;这个故事是弘扬洛惠渠宝贵传统,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为谱写洛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