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苏陕协作、东耀帮扶工作的推动下,东台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18名医务人员来到耀州区人民医院,从学科建设到业务技能,他们身体力行、授人以渔,进一步提高了我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用合作帮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解决耀州百姓的就医难题。
2024年8月28日
新一批医务人员抵达我院
进行为期半年的帮扶工作
在耀州这片土地上
他们用真情演绎了一曲
帮扶协作的动人乐章
8月28日,我有幸成为援耀医疗队的一员。肩负着组织的重托、领导和同事们的期望,我惜别朝夕相处的家人和同事,怀着忐忑和期盼的心情,毅然踏上了援陕的征程,从东至西,行程千里,来到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开展为期6个月的医疗援陕工作。
耀州区古称耀县,是关中通向陕北的天然门户,素有“北山锁钥”“关辅襟喉”之美誉。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一路上,透过窗户,这片绵延清秀的三秦大地让我心潮澎湃。
初到耀州,完全陌生的医疗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性,不甚了解的工作流程,都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心灵冲击。可是,惧怕不是我的风范,实践才是我的方向。一到医院,我立即到相关科室了解情况,并制定了“个案制”的帮扶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手术示教、业务查房等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当地的医疗工作中。
来到耀州的第二天,一位77岁女性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感染性休克、酸中毒、呼吸窘迫、心衰。我与耀州的同事一道为患者进行了急诊腹腔镜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我松了一口气。术后,我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今年55岁的程女士,因胆囊结石保守治疗十余天,效果不佳,听说医院来了江苏的医生,立即求诊。在仔细查看了程女士的病情后,我决定为其行微创手术。术后,家属在看到标本时,脸上的担忧一扫而光,他们的笑,就像一股甜甜的清泉,沁人心脾。手术切口很小,程女士很快康复出院,而且经历此次手术,她避免了再次住院手术。
在与耀州同事共事时,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与他们分享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与心得,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短短一个月,我开展了各类手术10余例,与同事们建立了深厚的互信默契,也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就医幸福感。
通过义诊活动,我发现这里的群众因饮食习惯的原因,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很高,多数群众从不体检,导致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多发。针对这些情况,我和同事对当地群众进行科学普及,加强大家对健康管理的认识,让他们深刻了解“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
在耀州的每一天,我深切感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和感激,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虽然身处异乡,但我们东台援耀医疗队的每个成员将彼此视为家人,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用专业知识和关爱关怀,为耀州人民带来健康。
援陕,是使命,也是责任,更是情怀。苏陕协作计划开始以来,我的不少同事背上行囊,奔赴千里之外的耀州援助,我也时刻准备着,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得以实现。
“出征”的通知一到,我即刻收拾行囊,告别妻儿父母,怀着忐忑和憧憬之心,义无反顾地奔赴千里之外的陕西。
从东台到耀州,跨越千里,坐了高铁,又换汽车,窗外高山绵延,层峦叠嶂,让久居平原的我,心情愉悦。临近耀州,从高铁窗口远眺,秋天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红色革命根据地耀州大地上,这里便成了一处如诗如画的自然胜地,辽阔壮美的景色令人惊艳难忘。
耗时约8个小时,我们终于抵达耀州区。我用亲身体验证明了“千里之遥”有多远。
在宋院长和工会周主席的带领下,我们顺利和耀州区人民医院进行了对接工作。尽管有着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也有对环境气候的不适,但我很荣幸成为医疗援陕队伍中的一员。援助医院领导及科室同事的热情且朴实,让我很快安下心,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体会到了大美陕西、红色耀州的独特魅力。
九月我正式参与了耀州区人民医院麻醉科的日常科内工作,每天做着普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科的相关手术。
9月20日,一名高龄患者准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该患者复合多种疾病,心功能III级、1型呼吸衰竭、频发室性早搏、老年性心脏瓣膜病、低蛋白血症、轻度贫血、双侧胸腔积液等多种基础疾病,麻醉风险非常高。经过科内研究讨论,最终我建议可以选择现有条件下对患者身体影响最小的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前,我和团队准备好相关应急药物,随时调整泵注,面罩低流量给氧,以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各重要脏器氧供需平衡。手术非常顺利,术后完善镇痛管理,患者顺利度过围麻醉期。
据耀州的同事介绍,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选择了转至铜川新区治疗。我想,这与当地的地理区位有关,也与医疗水平有关,想要留住更多患者,耀州区人民医院还需提升诊疗水平、增加硬件设备、提升服务能力等。援陕是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援陕医疗队的一员,我会时刻牢记组织的殷切嘱托和期望,将自己的理念、技能和水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耀州区的同事们,让更多的老百姓就近在耀州区人民医院享受到更好、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接下来的工作,我也会再接再厉,恪尽职守,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书写了医疗援陕的暖心答卷。
将检验报告写在三秦大地上
检验科副主任 臧素刚
奔赴需要的地方,让手中的技术帮扶更多人。今年8月中旬,接到科室对口援助陕西省铜川市工作的通知后,我第一时间向科室主任请缨,主动要求前往耀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临行前,领导、同事叮嘱一一和我告别,他们说,如果在当地医院处理专业问题遇到难题,个人无法解决的时候,东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就是我最坚实的后盾。这给了我勇往直前的勇气。
秋风轻拂,难消8月末的暑气,却敲响了我踏上新征程的号角,背负行囊,我从东到西,远离东台,到达耀州。
在耀州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我仔细查看了各项设备,发现设备齐全,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工作量不大。但,在检验科的管理模式及操作流程尚不够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和提高。
针对科室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在科室内进行了《室内质控基本理论和最新应用》培训、生化专业组质量督查和质控辅导、免疫组质量督查和质控辅导以及微生物组三级报告和危急值上报技术辅导,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医”技救人,是我的梦想和希望,从事医疗工作这么多年,我依然不忘初心,坚守使命,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获取精准数据,协助其他科室医生准确判断,推动精准治疗目标的实现。
支援耀州,“传、帮、带”是我心里早已为自己设定的工作任务,做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做到既要“输血”又要“造血”。短短一个月的工作时间里,我进行了新版“15189”文件要求和最新卫生行业标准培训,指导室内质控实践操作、检验科体系文件的建立、科室记录表单的设计,并和大家一起参与区医共体检验中心的质量管理、科内绩效考核的分配讨论、新技术新项目可行性分析,大家学得认真,听得仔细。
虽然远离家乡,但我并不孤单,因为与我此行的还有医院其他三位小伙伴,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东医人“有责任、有温度、有能力”的团队担当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完成援助任务,也让我感受到了东医大家庭的温暖和力量。
援陕之路才刚开始,我会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不负时光,不负韶华,怀着满腔热忱,尽职尽责,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苏陕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感谢奔赴千里的前行者们
为他们点赞
来源|东台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