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河南林州红旗渠还早开工两年的洛南洛惠渠,是洛南人民用血肉之躯创造的一个传奇。她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座可以永续利用的水利工程,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洛惠渠宝贵传统,那就是“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不怕牺牲”。洛惠渠宝贵传统之所以能在洛南大地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生动的实践基础。
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茹毛饮血、播撒着团结拼搏的文明之火。5000年前,仓颉在这里首创汉字,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上古时期,大禹在这里率领民众,治理洛水,造福人民。上世纪50年代末,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洛南人民以血肉之躯、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奔赴洛河上游的保安镇,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洛惠渠工程建设。
建设洛惠渠,我们资金极度匮乏,财政捉襟见肘。既没有经验可资借鉴,更没有技术力量可以支撑,而群众更是缺吃少穿、生活困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极端困难的条件,要修建一条亘古未有的洛惠渠,洛南干部群众靠什么?靠的是自力更生。没有资金,想尽各种办法筹集,向上级一次次去争取。没有经验和技术,靠自己去摸索,从勘测到设计再到施工,靠的全是我们自己的土工程师。没有施工设备,就用我们最原始的铁锨笼筐、钢钎铁锤。可以说,洛惠渠的建设历史,就是一部洛南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创业史,洛惠渠就是一条写满自力更生的精神之渠。
洛惠渠工地条件艰苦,物资匮乏。没有石灰水泥怎么办?工人们创造性地建起了石灰水泥厂。钢钎铁锤磨损断裂怎么办?就在工地上建起工具修配厂,拉起风箱、点起炉火,自己动手淬炼修复劳动工具。刚刚凿出的水渠被流沙一次次掩埋怎么办?就修一段用木板树枝盖一段,争分夺秒向前推进。工人们没有住的地方怎么办?就在农家屋子、河滩里用茅草打地铺。他们用血肉之躯、用智慧汗水,开凿出了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线,用艰苦创业的豪情壮志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当洛南县上提出修建洛惠渠的动议之后,一些干部有畏难情绪,甚至有反对声音。但是,一声令下,万众呼应!洛南县干部群众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将团结协作汇聚成汹涌澎湃的精神力量,倾注给这一史无前例、解决洛南千百年来干旱之苦的惠民工程。在洛惠渠建设中,工人要在腰间捆上绳子吊在悬崖上凿渠作业、打眼放炮,要在乱石中飞奔着点燃一个个炮捻子,要在泥里水里没日没夜地摸爬滚打,危险无处不在,险情到处都是,流血牺牲随时会有。但是,没有人退缩,没有人畏惧。他们“白战太阳晚战星,洛惠渠上争英雄”,在贫困中积极进取,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在实践中创新创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怕牺牲的深刻内涵。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洛惠渠宝贵传统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教材。为了彻底拔掉追随几千年的穷根,洛南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排除千难万险修建洛惠渠,终于把“不浇田”的洛河水引上自古干旱的梁塬,书写了洛南水利史上的传奇。
洛惠渠宝贵传统的形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蕴含着加强党的领导的强大力量,蕴含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洛惠渠宝贵传统显得更为弥足珍贵,永远不会过时。(容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