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
秦岭北麓山峦尤绿
葡萄正熟、花香阵阵
美好的乡间图景中
有一群立足本职
扎根乡土的西安年轻人
他们拎着包、带着电脑和设备
把办公桌“搬”进了绿水青山
让乡村被青春着色
让价值在风景中创造
01
1
1
智慧管山,一键护航
打开电脑系统,在屏幕上轻点“起飞”按钮,几公里外的“机场”缓缓展开机箱,一架无人机从中腾空而出,不一会儿就飞跃在秦岭山中。
“这是我们最新配备的无人机智慧巡检系统,只需坐在办公桌前操作,就可以实现对秦岭生态环境的实时监管,发现并及时处置‘五乱’问题。”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网格员赵娜一边操作着系统,一边向小布介绍道。
在岗位上“注视”着秦岭的一草一木,是赵娜两年多来的工作日常,“自从成为一名网格员后,我就在秦岭的环抱中发现着秦岭,感知着秦岭。”
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位于秦岭北麓太平峪口,两面环山。从赵娜办公桌旁的落地窗向外遥望,即是风景秀丽的秦岭支脉——圭峰山。
“是秦岭为我们‘缔造’了这样的工作环境,我也希望发挥好自己的本职,守护好这座大山。”赵娜说。
作为全省首家区县级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2021年,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智慧管控中心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建立了“视频监控+场景应用+智能分析+自动处置”的综合监管平台。
从那时起,就有一批像赵娜一样的“85后”“95后”来到绿水青山中的工作岗位,加入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员的队伍。
“随着‘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实践和应用,如今的秦岭保护工作更多利用的是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人工智能识别等新技术。”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负责人王希琴告诉小布。
“这些年轻人选择了这份职业,也把自己所学的前沿知识运用到了秦岭保护工作中。”
今年6月,鄠邑区秦岭保护总站建设的8座无人机场正式投用。配备的25台无人机,以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为总调度,延伸到了沿山5个街道和2个国有林场,基本覆盖了地面监控的盲点。
与此同时,11位网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成为“持证飞手”,并采取“一带一”方法,培养了可飞行人员30人。
“人与机”的互补协作,使秦岭保护工作在巡查长度和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视野高度。
而这其中,年轻的“秦保卫士”们不断发挥自身的职责和“智慧”,让“宁静、和谐、美丽”的秦岭生态画卷有了更生动的诠释。
2
2
1
预知风云,气象助农
夏末时节,暑热仍盛。果农们才结束樱桃季的忙碌,又投入到葡萄季的收获中。
“在区气象台及时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支撑下,今年樱桃的整体收成还不错,希望葡萄也能大丰收!”灞桥区气象台台长雷宇带领小布来到果园里的气象观测站,乐呵呵地说道。
雷宇(右)向农场主陈传根介绍最新气象监测情况
1993年出生的雷宇,已在地处白鹿原上的灞桥区气象局工作了近十年。
这里是西安市主城区内唯一的区级气象局,距离市区20多公里。但其因南依秦岭、北临灞河的地理优势,与气象科技、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仅“一步之遥”。
今年5月,随着陕西省首家服务樱桃产业的气象科技小院在灞桥区气象局不远处的成蹊家庭农场正式成立,雷宇也把“办公桌”搬到了果农身边。
“以往我们坐在气象台值班室就能掌握最新天气情况,现在要经常去气象科技小院,为果农们提供更好更精准的气象科技支持。”雷宇说。
常言道,樱桃好吃树难栽。光照、温度、湿度、昼夜温差、降雨量等气象指标,对果实甜度品质也有较大影响。
樱桃气象科技小院通过在果园里直接搭建气象监测站、卫星遥感反演、双偏振雷达等关键技术,精密监测气象要素变化,帮助果农全流程优化樱桃、葡萄产业种植。
雷宇(左)提醒农场主陈传根在手机上接收气象信息
如今,雷宇和同事们不仅要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数据,把气象风险提示通过微信工作群、手机短信发送给果农,还要在日常做好设备维护,定期来到田间地头科普气象知识。
据了解,灞桥区气象局现有14名工作人员,其中“90后”“00后”占到了一半以上。
“这些年轻的‘气象人’一毕业就来到原上,‘带着’移动‘办公桌’往返于气象台和果园之间,逐渐成为果农们的‘好帮手’。”灞桥区气象局局长董长宝表示。
不仅如此,雷宇和同事们近年来还加强与高校、农业科技等部门的联动合作,在气象科技小院打造了三个位于不同地形海拔的樱桃“小气候试验田”,对现有樱桃品种进行优化。
另一方面,他们紧密结合灞桥区20余个樱桃品种的市场销售数据,择优重点开展了生长气象要素阈值全周期体系科研攻关工作。
“气象观测加科学研究,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预知风云’,助力地方产业增产增收。”雷宇坚定地说。
3
3
1
花开四季,乡村美丽
蝴蝶兰寓意着“幸福向你而来”。
在秦岭终南山脚下的长安区黄良街道,万余株蝴蝶兰竞相绽放,让生活充盈着实实在在的幸福味道。
走进西安秦北世纪花园中心的蝴蝶兰养殖销售基地,负责人刘娇正在大棚里忙碌着。
花团锦簇当中,大棚内的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台电脑,就是她工作的主阵地。
“电脑上不仅有花卉销售终端、财务系统,最重要的是智能温控系统。”刘娇边演示边介绍。
8月底的西安,“秋老虎”来势汹汹,午后室外地面温度一度达到38℃,可养殖蝴蝶兰的大棚内,清风徐徐,全天候保持着25℃的恒温。
“现在原本不是蝴蝶兰生长和销售的季节,可我们通过对养殖技术和环境控制的不断探索,模拟出蝴蝶兰的自然生长环境,实现了花卉全年供应,真正做到了花开四季。”
刘娇是土生土长的长安黄良人。四年前,她还是一名普通的在外务工者。自2020年回到以“花卉小镇”而闻名的家乡创业以来,这个乡镇姑娘就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农人”。
“蝴蝶兰并不是关中地区的生长花卉,创业初期,全部都是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它的习性和养殖方法,其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对蝴蝶兰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也让刘娇一步步把生活填满了“幸福”。
四年时间过去,从起初单一的3000平方米生产温室,到如今总面积约11000平方米的四个生产温室,刘娇将“花房”培育成了“基地”。
“我们现在和广州、漳州等地的花卉厂家达成了协议,从南方来的成熟或半成熟苗,可以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在秦岭北麓‘安心’生长。”
目前,刘娇养殖的蝴蝶兰品种达到了100余个,年培育蝴蝶兰突破60万株,年销售额达800万元。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刘娇还在当地成立了蝴蝶兰集体合作社,带动更多群众一起致富。
放眼整个黄良街道,包括蝴蝶兰在内的多种花卉产业协同发展,“装扮”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据长安区黄良街办社区村管理服务办公室主任刘李良介绍,该辖区现有农业产业园区45家,花卉种植户150多户,专业技术人员400多人,带动11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这其中,一批像刘娇一样的年轻人把‘办公桌’搬到了养殖大棚里、搬进了花卉销售一线,带来了新想法、新技术,让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像花儿一样多彩。”刘李良动情地表示。
带着青春与活力
来到绿水青山中的工作岗位
这届年轻人笑容满面
展望出更美好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