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满腹,尊师重教,业冠秦域称儒范
仁义立身,筑台望鲁,道传华夏属超贤
这两句对联,来自于宝鸡千阳燕伋望鲁台。
千阳县因燕伋望鲁台,传承着中国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寄托了人们穿越千年的尊师守望。
千阳县城关镇西关村-------望鲁台。
相传孔子弟子燕伋在千阳设坛授教时,
非常想念恩师孔子,
于是每天用衣襟撩土,
以垫足登高向东(山东方向)遥望,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就形成了这座底径30余米、高10余米的望鲁台。
2000多年前, 秦地的一名学生为了求学要远赴鲁地
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
在千阳县燕家山一带,
也就是现在的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
诞生了一个名叫燕伋的孩子。
燕伋一家三代同堂,家道殷实,
是知书好礼的耕读旺族。
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收徒名气很大,可谓世人共仰。
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远赴千里,到山东曲阜孔子门下拜师求学。这一读就是5年,不仅在孔子门下读书,还跟随孔子周游考察。27岁时燕伋才回到故乡千阳县。
燕伋35岁时,
又跟随老师孔子外出到齐国边读书边考察,
全面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
一待又是5年,
到了40岁才回到千阳。
燕伋在家乡千阳办学教书,传授儒家学说,一教就是18年。18年里,燕伋因思念恩师孔子,每天都要去教室的后面,用衣襟兜着土垫在足下登高望远,18年里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10米、底径30余米的土台,这就是被世人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的“望鲁台”。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燕伋位列72贤的第14位。燕伋至诚尊师,十八年教书育人、筑台望鲁从不停息。别人敬天敬地敬祖先,唯有燕伋忠心耿耿敬恩师。
在中华尊师第一台,寄托今人对老师的永远守望
如今的望鲁台景区,游人纷纷,观者皆有庄严敬重之意。
在燕伋广场,矗立着一尊燕伋的直立石雕像。拾级而上,望鲁台大门两侧楹联上整齐的书写着“经纶满腹,尊师重教,业冠秦域称儒范;仁义立身,筑台望鲁,道传华夏属超贤”。
这是对燕伋一生感人事迹和乐于奉献精神的肯定与评价。
跨过大门,一尊汉白玉燕伋塑像迎面而来,燕伋手捧简牍,目视远方,迎风而立,衣袖翩然,风度儒雅,庄重肃穆,仿佛在凝神思索。燕伋雕像身后,一座百“师”墙赫然而立,彰显尊师重道。沿石阶而上,便可到达望鲁台顶端,登高望远,千阳县城尽收眼底,各类房屋鳞次栉比。
“先贤积厚土立论立德;后人临圣坛沐神沐心”,燕伋祠内这些对联给浏览者无尽的遐想和庄严感。思师亭内“燕伋望鲁图”的石刻上“木铎千秋”四个字,让人似乎听到“故国千秋传木铎,烟岚十里有钟声”的传道授业的庄重场面。
有游客写下这样的诗句:
“渔阳有大贤,
千秋美名传。
尊师第一人,
百代树典范。”
相信这里还将留下更多的身影,以及文人墨客的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