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流行是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负担重,患者压力比较大。目前,我国的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乙肝在现阶段只能控制无法根治,筛查和预防是乙肝防治的重点。
1.如何确知自己是否患有乙肝?
为了明确自己是否患有乙肝,您可以去就近的医院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查。“乙肝五项”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和乙肝核心抗体 。正常人在没有感染乙肝和接种疫苗的情况下,这五项指标应该都是阴性的。如进行了乙肝疫苗注射,其第二项表面抗体为阳性,这代表对乙肝感染产生保护性抗体,且抗体水平越高代表越不容易感染乙肝。如未进行乙肝疫苗注射,且第一项表面抗原为阳性,则代表不幸感染乙肝。如果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为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三阳”。如果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为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三阳”。“大三阳”、“小三阳”患者均应去医院让专业医生诊治。
2.乙肝的预防方式有哪些?
假若我们检查结果未患乙肝,日后如何避免自己和家人感染乙肝呢?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预防的具体方法包括:
保护易感人群
乙肝疫苗接种的保护程度可达98%~100%,因而接种乙肝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和因此产生的慢性肝病 、肝硬化等相关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易感人群。
一
乙肝疫苗已纳入我国免疫规划,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注射第一针,随后分别在1个月、6个月注射第二针和第三针(即0-1-6方案)。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HBsAg阳性或母亲不详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注射1剂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0-1-6方案),并在接种第3剂疫苗后1-2月检测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若HBsAg、抗-HB阴性,可按0-1-6方案再接种3剂乙肝疫苗。
二
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
三
未感染乙肝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制品、经常输血、进行过器官移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家庭成员有乙肝感染者的家属;从事饮食行业者、幼教或其他教育工作者;乙肝保护性抗体阴性者)也应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
四
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 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
传染源的筛查
除了一般人群需要筛查外,像育龄期妇女,特别是孕妇,以及准备实施免疫治疗或化学治疗的患者是筛查检测的重点人群,每次妊娠或治疗前都应该检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应排除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患者感染乙肝病毒,肝脏疾病进展快,其作为重点人群也应该进行检测。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家人、住院或门诊侵入性诊疗的患者、HIV感染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或多个性伴者,以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高风险因素,属于传播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切断传播途径
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同时,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取血针和针灸针等针具),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同时,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肝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时,应使用安全套。
3.意外暴露怎么办?
如果不慎与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接触后应该怎么办呢?被暴露者应在伤口周围轻轻挤压,排出伤口中的血液,再对伤口用等渗盐水冲洗,然后用消毒液处理。立即检测HBsAg、乙肝DNA定量,并于3-6个月后复查。接种过乙肝疫苗并有应答者,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阴性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4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照0-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