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毁的道路已全部抢通,群众的生活用水基本能够保障,电力和通讯信号也都恢复了!”随行的镇干部指着车窗外介绍说。
洪水退去的第3天,当笔者再次来到洛南县灵口镇曹窑村时,沿途干部群众正在忙着清理院落,疏通河道,扶倒庄稼,一派忙碌的景象。
群山环抱的曹窑村,一条看起来不算宽的河穿村而过,给这个美丽的山村带来了灵气。可也是这条河,让村民们感受到了洪水的凶猛。
近日,洛南县曹窑村遭遇特大暴雨侵袭。据气象水文监测,19时至21时,最大小时雨强80毫米、过程累计降雨量104毫米。巨大的洪流,让曹窑村这个灵口镇洪水出山的重要一站承受了巨大压力。
在村民们记忆中,这是洪水第一次大规模冲出河堤,淹没了村庄的低洼地带。好在村党支部提前及时将危险地带的村民转移到了移民安置点,确保了大家的生命安全。
“我都九十多岁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雨。”曹窑村老农张文杰对我们说。
顺着桥头的水泥路一直往北,经过一处近百米长的便道水毁路段,再走大约一百米,我们来到了村民李卫平家,一名中年男子身着黑色短袖、长裤,脚穿迷彩鞋,胳膊上裹着个毛巾,正拿着铁锨和群众一起清理淤泥,他是村党支部书记李卫军。
“在村委会待不住。”脸被晒得通红,略显疲惫的李卫军声音沙哑地说。“我当过兵,干体力活还是可以的,而且我是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光站在旁边指挥,灾后重建的工作必须往前推、带头干!”
提起村子受到洪水袭击的那个夜晚,李卫军仍然有些后怕。“这是我当村支书4年多来,经历的最严峻的考验。”他说,按照洛南县和灵口镇的工作部署,村上果断提前转移安置了9户28人,随后又根据雨情发展形势,临时避险转移6户15人。
从洪水漫堤的7月17日晚开始,在李卫军的带领下,全体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全员上岗、监控水情,逐一巡查防汛重点部位,认真排查风险隐患。
李卫军带头24小时值守,村民有什么事,他随叫随到,一直奔走在村里,处理各种事务,连续几天都没有回过家。“这几天接到的电话比往常多很多,有时候电话打得发烫。”
这场特大暴雨洪水,让这个小山村遭受了毁灭性的摧残,3条出村路、自来水管道和通讯信号等均受到损毁,而李卫军家也是这次遭受洪水侵袭最严重的一户。
走进李卫军家,洪水退去后墙上一米多高的印迹明显可见,凸起的地板、损毁的家具……都在无声诉说着那场肆虐的洪水的威力,乡亲们正在帮忙清理屋内的淤泥和杂物。
“再迟一分钟,我就出不了门了。屋里所有家具都完了,冬夏衣裳啥的也全部都被水毁了,这都打扫了好几天了,还扫不干净。”李卫军媳妇李惠珍一边清理屋里的杂物一边说。
李卫军家离村委会大约五六百米,但自从那场暴雨过后,他却几乎没有回过家。暴雨来临的时候,他忙着撤离群众;暴雨初歇、洪水逐渐消退后,他又忙着组织开展灾后重建。
“卫军这几天吃住都在村委会,我从早上来一直都没看见他,找他的人很多,他跑都跑不过来!”自发前来帮忙的68岁村民赵玉锋感慨地说,“他这是舍小家顾大家,天天白天黑夜在村上忙,一宿一宿地睡不上觉;有这样的干部带领大家开展灾后重建,我们心里有底气;家里遭了这么大的灾,还是全村最严重的,我们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对他工作的支持。”
“从屋里被水淹后,他一直忙村上的事,我知道他手头事情多,也心疼他,我会尽全力撑起家里这摊子,支持他的工作!”李惠珍说着转过身去抹掉了眼泪,又重新开始清理屋内的杂物。
“要不是卫军那晚及时叫我撤离,后果我都不敢想”村民张万顶说;“那阵开始下大雨,卫军开车直接把我拉到了房后面的最高处,不一会儿河水就上路了。”63岁的五保户张太山回忆起了那晚的情形……
3年的军旅生涯让李卫军养成了干活不拖沓、遇事不退缩的性格。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多次受到县镇表彰,连续多年被评为红星党员、优秀党员、全县退役军人先进个人等。
这两天,李卫军正和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一起,积极组织群众进行河道、房前屋后清淤,清理洪水倒灌的水井。同时,积极向县上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村里受损的基础设施建设。
“既然当了村党支部书记,就得扛起责任,携手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灾后重建工作。”离开曹窑村前,李卫军热情地向笔者一行发出邀请,“村文化广场这两天就要开始平整土地,今后还要提升村容村貌,吸引城里人前来采摘观光,到时欢迎你们再来看看。”(文/图 毕波波 闫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