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期,被誉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宝鸡有很多非遗公益课堂,丰富了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暑期生活。精巧的剪纸、多彩的泥塑、炫目的社火脸谱以及传递乡音的锣鼓……这些非遗文化公益课堂让学员们欣喜不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剪纸、刺绣:金剪银针传古韵
7月23日,千阳县文化馆培训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非遗公益课堂”在这里开始,一张张方正红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经过几番巧妙的折叠与剪裁,一件件“福”字跃然眼前。
在当天的活动中,非遗艺人们以剪纸的灵动与刺绣的细腻,让孩子们探索传统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教室里,彩纸与剪刀共舞、创意与想象齐飞。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从传统的“福”字到精致的“大白菜”,再到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据了解,此次“暑期非遗公益课堂”由千阳县文化馆精心策划,邀请了千阳剪纸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锁莲和西秦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惠莲,义务为孩子们授课。授课在7月下旬和8月初,每项持续5天,两位老师不仅技艺高超,更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教学之中,通过现场参观、技艺展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在剪纸课堂上,王锁莲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小学员们,从最基本的折叠、下剪到创意构图,还不时穿插讲述传统文化故事,让小学员们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剪纸课程特别设置了亲子培训环节,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参与,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也让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得以延续。
刺绣课程将会同样精彩纷呈,李惠莲说,她将指导孩子们拿起针线,在绣布上细细勾勒。她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孩子们在体验刺绣艺术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每一个图案的由来与寓意,从而更加珍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毛丽娜)
凤翔泥塑:守正创新塑风华
不久前,多名清华大学大学生来到凤翔泥塑传习所,聆听了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胡锦伟的公益授课,并与这里老一辈、年青一代的非遗艺人们一起交流学习。“这些大学生们艺术思维很活跃,我们之间产生了对文化艺术想法的碰撞,有了一些创作新意,这也让我有所收获。”胡锦伟感慨道。
“90后”的胡锦伟是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的儿子,更是一位年轻的泥塑艺人。2018年,他从天津理工大学设计类专业毕业后返乡传承非遗。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清华大学多个专业的学生在暑假期间来到凤翔泥塑传习所学习、实践。此次,十名清华学子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参观了凤翔泥塑的工艺流程、接受了理论授课,与胡新明、胡锦伟等人进行了传统非遗的表现形式、社会流变、创新发展等话题的交流,还制作了融合传统艺术性和创新性的泥塑作品。
7月23日,在凤翔非遗文化保护中心的牵头下,胡锦伟来到凤翔东关社区,为社区40多名8岁至15岁的学生,进行了凤翔泥塑非遗的公益授课。胡锦伟介绍,像这样进社区的公益授课,凤翔泥塑传习所每年要承办三四次,授课时针对不同年龄、学龄阶段的学生灵活地改变授课方式,比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更加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加入思辨性的内容等。
凤翔泥塑传习所有多个传习教室和工坊,泥塑艺人们除了进社区授课,还邀请学生和家长们前来参观泥塑的制作流程,并亲手体验制作过程,感受家乡非遗的魅力。(记者 麻雪)
社火脸谱:巧思妙手绘童心
社火脸谱是我市众多非遗项目中极具特色的一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这个暑期,陈仓区文化馆和宝鸡高新区天玺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组织举办了非遗公益课堂,让众多暑假期间的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社火脸谱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为一项在西府大地流传上千年的民俗艺术,社火表演本身是无声的,哪怕一旁的锣鼓声再喧天,音乐声再激昂,社火演员都是紧闭着嘴唇,他们靠着自身的姿态动作和多彩的脸谱‘讲’故事。所以,社火脸谱和行头尤为重要。准确、出彩的脸谱,就是各种社火故事最丰富的载体。”7月15日至18日,陈仓区文化馆联合陈仓区中街社区共同开展“巧手绘脸谱 彩墨传非遗”非遗进社区活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脸谱传承人胥军权,为社区居民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文化课。胥军权认真且详细地介绍着社火脸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还给前来听课的社区居民尤其是孩子们展示了精美的社火脸谱文创产品。
听完了社火脸谱的故事,就该自己动手绘制脸谱了。这个环节最让人激动和期待。大家纷纷拿起团扇、卡纸、马勺,按照胥军权所教的步骤,认真勾线、调墨、上色。经过三天的培训学习,每个人都创作出了一份专属自己的社火脸谱。
近日,宝鸡高新区马营镇天玺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以“非遗彩绘 探秘马勺”为主题,开展了暑期非遗培训公益课堂。来自辖区的50余名青少年,随着老师的讲解,一同用画笔勾勒社火脸谱。孩子们的作品不仅包括了传统样式的京剧脸谱,更有海绵宝宝的卡通元素与神舟飞船等现代元素的创新碰撞,体现了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天玺路社区工作人员潘艺说,他们举办的暑期系列课堂将持续至8月底。除了社火脸谱绘制外,还有书法课堂、折扇绘画、手工制作、跳蚤市场等,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大家的假期文化体验。(记者 罗琴)
社火锣鼓:鼓声阵阵抒乡情
宝鸡民间社火锣鼓有怎样的历史渊源?敲社火锣鼓需要掌握哪些技艺?……日前,“咚咚锵”的锣鼓声从市群众艺术馆一楼小剧场传出。在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2024年民间社火锣鼓公益培训课上,老师不仅向学员教授了社火锣鼓的练习技巧,还介绍了社火锣鼓的发展历史和艺术魅力。
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白阳介绍,这次民间社火锣鼓公益培训由理论授课和现场指导两种方式相结合,邀请多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锣鼓表演经验的专业老师,前来为民间社火锣鼓爱好者授课。这次公益培训分为多期,第一期培训学员30多名,后期还将继续开展,持续到8月底。
在培训现场,老师悉心向学员讲述民间社火锣鼓的基本知识,教学员学习锣鼓表演技巧、感受社火锣鼓的节奏。学员们学习热情和练习兴趣高涨,拿着鼓槌踊跃实践,锣鼓声充满小剧场。学员通过一次次的反复练习,掌握了基本的锣鼓演奏方法和团队协作能力,对社火锣鼓的文化内涵也有了一定了解。据悉,这次培训活动,也为即将举办的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活动储备了力量。
在开设民间社火锣鼓公益培训课之前,市群众艺术馆曾成立调研小组赴岐山、陈仓、陇县,对我市民间锣鼓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相关非遗传人、民间艺人等,详细了解西山刁鼓、陇州秦鼓、岐山转鼓等非遗项目的发展和传承情况。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秦蓉芳说:“开展民间社火锣鼓公益培训,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家乡的锣鼓文化,让宝鸡非遗更有效、更鲜活地传承下去。”(记者 张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