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娃娃才十八,
说个媳妇想见她,
嫩嫩手儿红指甲,
当房卖地要娶她,
要是爹妈不答应,
棉花包子上碰死呀……”
这是一首略带诙谐的西府民谣,尽管作者已无从考究,但在西府流传甚广。字里行间有倔强、有无奈、有不甘,也有对“爱的代价”的朴素认知。
金台区,是承载着“老宝鸡”记忆和乡愁的城市主城区。这里车水马龙、富饶丰足,然而,曾经与经济一路向好并行的,还有日益高涨的“爱的代价”。
高价彩礼、车队如龙、大摆宴席,甚至为此负债累累……“爱的代价”难道如此昂贵?这真的是天经地义?不!
2021年4月,民政部将15个县(市、区)确定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金台区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的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成功上榜,具体要求很明确——“推动婚俗的文明化、去低俗化,弘扬时代婚俗新风”。
三年寒暑,金台区开始在这张考卷上一一作答。文明如何推进?旧俗陋习怎样遏制?婚俗新风何以推广弘扬?……每一道考题,事关的不只是分数高低,更事关文明新风能否推动婚俗变革。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金台城区探访: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婚俗改革推进中,众多的人和事,以浓烈的色彩,绘就了一幅壮丽的改革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革故立新
文明是一束光,始于平凡却能够成为泽被美好生活的暖阳。
芒种刚过,硖石镇车辙村的麦田里一片金色的麦浪。64岁的关三成老汉与老伴曹菊让,还有女儿关秀燕,这几天忙得脚不沾地,收割、装袋、晾晒、归仓……这是一家三口一年里最忙碌的时节。
关秀燕2023年10月结婚成家。今年“三夏”时节,她是被丈夫特意“赶”回娘家帮助二老收麦的。
谈及女婿为何如此贴心?关三成笑笑说:“这和侍弄小麦是一个道理,咱对小麦多施肥、多浇水,小麦自然会用好收成来回报咱。”
新人在婚姻登记部门办理结婚登记
2023年,准女婿带着家人来关三成家提亲,一番寒暄过后,家人试探着进入正题:“亲家公,你养大秀燕不容易,您看,咱这边得多少彩礼钱合适?”
关三成所在的村子自有这方面风俗,按“行情”来讲得5万元彩礼钱。虽然关三成一家不过是普通农家,平日靠着种地和打零工度日,但这对老夫妻却说出了让准女婿家人大吃一惊的话:“老风俗得改改了,虽然我家只有秀燕这一个娃娃,但只要秀燕嫁过去和你们一家人日子过得幸福美满,我们老两口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我老关家不要一分钱彩礼!”
关三成这话说得硬气,准女婿心里如何能不心存感激?关秀燕大婚之日,车队开进车辙村,女婿当众拿出一个红包双手送给老两口。
老两口打开红包,里面居然是一张养老保险单,两人激动得热泪盈眶,亲朋好友一片叫好声,都说老关家这风俗改得漂亮,女婿这红包也包得暖心。
车辙村会计王芳听闻此事也颇为感动,她告诉记者:“关三成家不要女婿彩礼让大家敬佩,同时婚事简办,也让大家觉得开了个好头!”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关秀燕结婚时的照片,婚宴席面上是简简单单的西府合盘、腌萝卜片等四荤六素十道菜,她认为“摆那排场做啥?简单而隆重才是婚礼本质”。
关三成的举动绝非个例,走出硖石山区,来到位于繁华主城区的联盟社区,这里的革故立新之举正惠及上万居民。
联盟社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辖区居民超过1.5万人,举办婚礼“不差钱”的居民不少,就在四五年前,一桌酒席动辄数千元的豪华婚礼也屡见不鲜。
怎么办?联盟社区的妙招是,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采取堵不如疏的办法,紧盯婚礼各个流程,帮助居民精打细算,继而推动婚俗改革落地。
如何精打细算?社区以团购的方式,进行细致化引导:
办婚宴时,社区向居民推荐辖区内的聚祥贵宾楼、毛家公社等酒店,不但菜品从688元至988元分梯次可供选择,价格还能享九折优惠;
组织迎亲车队时,社区同样与一家运输公司签订协议,车辆更有保障的同时,还能享受协议价;
举办婚礼仪式时,社区也与有资质的婚庆公司签订协议,凡是联盟社区居民办喜事,一律给予最大优惠。
金台区民政部门向新人颁发结婚证(资料图)
陈引娣举例说,前不久辖区内一位老党员为儿子办婚礼,为了响应移风易俗号召,索性婚礼仪式上连司仪和乐队也没有请,由双方长辈上台主持,一些秦腔爱好者更是唱了段秦腔《花亭相会》祝贺新人,现场一样热热闹闹、皆大欢喜。
一片笑语、一种精神、一种风尚,就这样在金台区口口相传。
婚俗改革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记者了解到,一方面,金台区以区、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同向发力,推动这项工作;另一方面,区内全体党员均签订责任书,从自身做起,杜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俗陋习,在全区进行了一场心灵洗礼行动。
这场行动的核心正是——革故立新。
贤能效应
俯瞰金台,全区有130个村(社区)零珠散玉般镶嵌在渭河之滨。婚俗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还得看这130个点推进得好不好、快不快。
截至目前,全区130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及乡贤能人工作室,这种全覆盖模式为的就是不留死角、全域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工作人员,896名乡贤能人也参与到婚俗改革工作中,并以接地气的方式为推进这项工作助力。
啥是乡贤能人?用金台区民政局一名干部的话来说,就是“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被大家尊重的人”。
举办大型公益相亲活动
6月初,杨辉兵接到司宝明的电话,说是儿子寻下对象了,想在6月9日那天在市区酒店预订6桌酒席,给孩子们举行订婚仪式。
“费那事做啥?有钱烧得慌?”杨辉兵身为乡贤能人,说话向来直来直去,“在家里摆上几桌简单饭菜,不要铺张浪费,再做一锅地道的臊子面,大伙热闹热闹就行。”
司宝明听从了杨辉兵的建议,6月9日那天,他家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饭菜简单,臊子面喷香,订婚仪式照样喜庆热闹,经过双方父母商定,决定在今年中秋节前后为娃娃们举办正式婚礼。
事实上,如果将眼光投向胜利村全村,在乡贤的影响下,该村同样也在一个“省”字上大做文章。
胜利村全村1478人,因为西府老街旅游景点的开发,全村日渐富裕,2023年人均收入已突破2万元大关,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以餐饮旅游闻名的村庄,这几年却在婚宴上变得“抠门”。
“婚礼办得再豪华,过后还是要‘真金白银’地过日子!”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李建林说,“所以我们村‘两委’和乡贤,都觉得刹住攀比之风,要在‘省’字上下功夫。”
胜利村的做法很简单,扶持两家移动酒店。谁家办喜事,不必预订昂贵的酒店,只需提前打好招呼,移动酒店就按时开到门前,摆开桌椅板凳、搭起宽敞大棚、端上美味佳肴,让主家省心又省钱。
李建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酒店,一桌酒席少说千把块,咱村里的移动酒店也是酒店大厨掌勺,手艺本就没话说;更重要的是,村里规定每桌酒席上限价格,带上烟酒也不能超过800元,而且不能超过30桌。”
“一把尺子”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前些年村里没有这把“尺子”,谁家爱怎么摆酒席就怎么摆,攀比之风越来越盛,一场婚礼少说也得摆五六十桌酒席,每桌酒席动辄上千元,许多人家为此还背上了债务。现在有了这把“尺子”,谁家办喜事都一个样,各家也不会觉得丢了面子。
一名村民告诉记者,用好这把“尺子”,乡贤起了大作用。比如说,谁家若是违反这项规定,那随后乡贤就会“主动上门和主家掰扯掰扯了”。
金台区成立婚俗宣讲团,通过直播等方式普及婚俗改革政策
硖石镇青年男女小张与小刘两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又在同一个城市上大学。转眼大学毕业,两人到了适婚年纪,可是小刘的父亲按习俗要彩礼16万元,还要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
然而,小张家境普通,对此事非常为难。
村里的乡贤工作室人员听说了这件事,在了解具体情况后,主动上门开导劝解小刘父母。经过多次开导劝解,小刘父母终于被乡贤工作室人员的诚心和耐心打动,主动将彩礼降至6万元,婚宴也按照村里要求操办,甚至表示把彩礼作为女儿的陪嫁和家庭后续教育基金,至此,小张和小刘终于喜结连理。
司宝明和小刘家人思想的转变,从根子上说,正是金台区鼓励引导乡贤能人、社区志愿者、婚庆公司、餐饮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结果,这些时代婚俗新风扑面而来,正一步步挤压陈规陋习的生存土壤。
移风易俗
易俗,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
易俗,说来简单,又与群众息息相关。
采访中,有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易俗中,最难的就是一个‘易’字,急不得、硬不得,要的就是润物细无声般推进。”
西关街道新福路西社区,就在一个“易”字上做起了文章。
“哇哦,这个复古婚书好漂亮呀!”在新福路西社区婚俗文化馆里,前来参观的居民络绎不绝,一件件饱含时代感的展品吸引了众多年轻人驻足。
金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举办集体颁证活动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也让一个“易”字变得容易起来,固有风俗正在向文明新风让行。
李小华向记者讲述起这样一件易俗实例。
辖区居民樊军谣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在2019年退伍归来后,在陕汽集团年会上与率真大方的姑娘刘璞相识,两人由相识到相爱,不久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没有奢华酒席,也没有豪华婚车,那场婚礼简约却不乏温情。在结婚时,男方给了8万元彩礼,而女方则花费8.6万元用于买车。婚后男方出钱为新房装修,女方出钱为家中添置电器。如此携手同行,将婚礼简办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日后生活的“刀刃”上。
城区如此,城郊同样另有高招。
蟠龙镇副镇长张军虎说:“以村里乡规民约的形式去推动婚俗改革,效果会事半功倍。”
蟠龙镇辖区内,车家寺村就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让移风易俗这件事变得容易起来。
“要是没有乡规民约的约束,谁家办婚礼都得脱层皮。”车家寺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虎打趣地告诉记者,乡规民约慢慢让一些事变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家家都能从中受益。
“脱层皮”是怎么回事?原来,车家寺村全村756户2800余人中,因为“车”是大姓,同族同门人数众多,一股婚礼大操大办之风曾愈演愈烈。以举办一次婚礼为例,通常得摆酒席两次,一次感谢“劳客”(即帮助操办婚礼的同村人)得摆二三十桌酒席,一次正日子接待亲友,少说也得七八十桌。按每桌酒席一千元计算,百桌宴席就得花费10万元以上。
金台区特邀社会名人、人大代表等为新人颁证
村里的规定很明确也很详细,村民无论谁家摆喜酒,每桌价钱不超过500元,不用高档烟酒,用普通烟酒待客。至于喜酒桌数,更是规定省去招待“劳客”的程序,直接在婚礼当日待客即可,且不能超过50桌。
“村规实行后,村里还加大监督力度。”李明虎说,“现在这股攀比之风已经被彻底压下去,村里人都说村规真好,光办婚礼一项就能省下三五万元。”
从城区到城郊,金台区的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目光锁定的绝不仅仅是婚嫁之变,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润心厚德、守正创新的民风得到了弘扬,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巨大而无形的推动作用。用金台区一名民政干部的话来说:“婚俗改革,利国利民,变好了更要保持好,这么好的风气,传承下去就是造福子孙。”
入脑入心
婚俗改革,说到底其目的就是为了破除金钱与爱情的捆绑,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让婚俗有更多的新表达、新风尚,为经济减压、为人情减负、为文明加分、让幸福加倍。
从这个角度讲,移风易俗绝不仅仅是一时之需或三年之约,需要的是探索经验、打造样板,由点到面地大力推广,让移风易俗的举动变成入脑入心的公序良俗。
如何入脑入心?金台区的一项重要做法是——“六进”,即搭建婚姻家庭文化宣讲平台,成立婚俗宣讲团,走进家庭、社区、村庄、军营、机关和企业开展“六进”活动,每周开展一次线上直播,同时结合线下宣讲,大力普及婚俗改革政策和优秀婚俗文化。
新人在婚姻登记处打卡墙前拍照留念
翻开齐建平的宣讲稿,字里行间如同种子般充满了力量——“千百年来,围绕婚礼所诞生的婚俗已演变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风俗与文化……但也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一些陈规陋习沉渣泛起,让人不堪其扰……唯经济论婚嫁,嫁给金钱和物质,最终会误了自己,贻害孩子。”
婚俗宣讲只是金台区推进婚俗改革入脑入心的一项措施,实际上金台区正在打出“组合拳”,力求让这项工作改得彻底、推得长远。
新人婚前全力以“扶”。金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组建婚姻家庭辅导室,开展婚前辅导和婚内心理调适,累计辅导4万余人次。依托区政府门户网站、金台发布微信公众号和爱金台等媒体平台,开设《推动移风易俗、树立婚俗新风》专栏,倡导践行简约适度婚俗礼仪。
颁证典礼全力以“服”。在婚姻颁证环节,区级领导、道德模范、社会名人、创业精英、金婚夫妇作为特邀颁证师,时常给新人制造惊喜,让新人感受到民政服务的贴心和暖心。
“我怎么都没想到,居然是区委领导给我们颁发结婚证。”今年30岁的高璠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在去年七夕节当天登记结婚时,着实惊喜了一番,她认为这种仪式非常具有纪念意义,也极大地增强了结婚领证的神圣感和仪式感。
移风易俗全力以“覆”。金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婚俗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长廊、文化墙,宣扬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以大覆盖思路和措施,引导群众培育淳朴民风。同时,围绕周秦文化重德守礼、敬老尊贤等传统美德,挖掘弘扬先贤人物和本地名门的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开展文明家庭建设等一系列活动。
与此同时,金台区在婚姻登记处设立的“金鹊桥”公益相亲交友平台,成为全区婚俗改革工作的一个重要品牌。目前已开展“我们约会吧·缘定金台”“金鹊桥·相亲读书会”“军地百人相亲”等线上线下相亲活动10余场。
各方力量、多项措施、多项活动,对“推动破旧俗、文明化,弘扬时代婚俗新风”起到久久为功、绵绵发力、化风成俗的促进作用。
金台区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婚庆服务经营者的监管
不久前,记者在硖石镇采访中,看到了一户村民办喜事的礼单,上面清晰记录着:“*会军100元、*孟辉100元、*红明100元、*春绪200元……”有村民告诉记者,要是放在几年前,百十元的礼金是拿不出手的,但现在大家伙已经约定俗成,100元就足以表达心意了。
记者又问:“礼单上,为何*春绪上了200元礼金?”
主家笑呵呵地回答:“她是娃小姨,所以多上了100块钱。”
在宝鸡,有两个方言用词极具特色——一个叫“麻缠事”,一个叫“嫽扎咧”!
“麻缠事”意思是说,这事难办!
“嫽扎咧”意思是办得极好,称心如意!
婚俗改革三年寒暑,金台许多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在这场改革大潮中受益,婚事从“麻缠事”,变成了“嫽扎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