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是陕西省第二大地方剧种,原称汉调二黄,俗称土二黄、山二黄、陕二黄或“二黄戏”。又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它属于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之一,为京剧的母体剧种之首,在中国戏曲史上久负盛名。明末清初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并旁及陇东、川北、豫西、晋南和鄂西地区。
山阳汉剧属典型的洛镇派。从清朝至新中国成立,在不同时期先后推出了不少颇有成就的艺人,他们对山阳汉剧的发展和延续起了重要作用。汉剧剧目,素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之说。上世纪60年代初统计,有1500余本,山阳剧团现存有民国17年(1928年)戏折子,记有上演剧目213本(折),剧目内容多系宫廷、公案、历史题材,其风格以正剧、悲剧为主,亦有一部分神话剧和社会风情剧。剧本故事曲折,情节引人,结构严谨,唱词雅俗共赏;词格结构以7字、10字为主,偶有散文、单颂句式。
山阳汉剧的唱板:西皮有导板、小导板、快一字、慢一字、二流、三流、摇板、散板、飞僚子、快板、滚板、洒头、反西皮等。腔类有九眼、麻鞋底等;二黄有大导板、小导板、慢板、原板、朵板、援板、滚板、洒头、四平板、走马平板等。腔类有回龙、四柱等。反二黄(阴板)同属二黄唱板。总共有70余种。曲调古朴,悠扬缠绵。还有昆腔、吹腔、钉缸、高拨子、板儿腔、七句半等杂腔。唢呐曲牌有:《朝天子》《寿宴开》《番王令》等百余种;丝弦曲有《小开门》《哭皇天》《夜深沉》等40余种;板头有《浪头》《安板》等10余种;锣鼓经有《报子头》《翻身鹞》《列捶》等70余种。伴奏乐器:胡琴(京胡,西皮定63弦,二黄定52弦,反二黄定15弦),京二胡(定弦同京胡),月琴(西皮定单弦3,二黄定单弦5),三弦(151弦);吹奏乐有唢呐(筒音作5)、唧呐(海笛,筒音作1)、竹笛(筒音作5)、马号(作效果用);打击乐有牙子、板、暴鼓、堂鼓、战鼓、大锣、马锣、小锣、云锣、铙钹、铰子、碰玲、木鱼等14件。武乐编制一般4人:司鼓、司锣、司钹、司小锣。其他响器根据需要兼之。领奏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行称“三大件”)。独昆腔、板儿腔由竹笛领奏。70年代后,引用阮、琵琶、大提琴、小提琴、黑管、长笛、扬琴、圆号、小号等乐器,采用了配器、和声等作曲法,使伴奏技术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