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子”为酒壶的俗称,是古代一种酒器,金属或瓷制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始于晚唐,宋代以后,这种酒具因轻巧美观实用,普遍流行起来。
宋代,饮乐非常流行,无论帝王、文人士大夫、亦或平民百姓,大都好饮酒,饮酒之风盛行,精美的酒器自然必不可少。北宋时期,注子的嘴由方形变成圆柱形,由短小开始变得细长,柄部从短而直变得细而曲,长度也增加了,注子的颈部也越来越细,与腹部形成鲜明对比,更具实用性。宋代注子的造型多种多样,有柄有盖,分酒注子和茶注子,还出现了人形的注子,设计相当巧妙。
在宋代,注子不仅是盛酒器,还是温酒、煮酒器。在当时,注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有无注碗,所谓“注碗”,就是用来盛放注子的大碗,和注子配套使用。可以直接把注子放在火炉上、火炭里加热,也可以在注碗里放一些热水,来加热注子里的酒。
接下来,介绍一件陇县河北镇齐家塬村出土的黑釉注子。
黑釉注子
年代:宋代
尺寸:高22.5厘米,口径5厘米,重1.311千克。
级别:二级
收藏单位:陇县博物馆
这件黑釉注子1987年出土于河北镇齐家塬村宋墓。瓷质、黑釉、侈口、细长颈、扁平鋬、圆形长流、深鼓腹、腹以上黑釉、腹部有黄釉竖线纹、圈足、足部露胎。
黑釉注子的出土对于研究宋代的政治、经济及饮酒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侧面显示出宋代瓷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