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多发于5岁及以下儿童,容易发生在托幼机构集体生活的场所中,家长和老师们要多关注孩子手、足、口等部位的症状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CVA4~7、9、10、16)和B组1~3、5型(CVB1~3、5),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2~10天,平均3~5天。患儿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后可缓解。中国疾控中心周报近日发布一项关于手足口病病毒的调查研究,柯萨奇病毒A6已成为导致我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目前与重症手足口病相关的柯萨奇病毒A6正在演变,并存在暴发的风险。
手足口病会出现什么症状?

患儿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部分病例无发热,少数患儿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重症如何早期识别?

有以下表现提示孩子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重症病例,需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或者体温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
2、神经系统异常: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表现,有时会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阵挛(就是肌肉在抽搐)。
3、心衰前表现:孩子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摸着皮肤湿冷。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家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保持手卫生
家长和幼儿都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或者外出回家后都要洗手。
2.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内勤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三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半小时。尽量不要带幼儿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3.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勤晒衣被,幼儿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经常清洗消毒。
4. 高发期勤观察幼儿
留意幼儿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果有,要尽早就医。
5. 建议尽早接种EV71疫苗
目前的疫苗只针对EV71病毒,疫苗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的儿童。
幼机构/学校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
切实落实每日晨、午检工作,如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儿童,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
2. 做好因病缺勤登记和跟踪
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一旦发现发热、出疹病例异常增多,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加强餐具、玩具等消毒
每日对儿童玩具、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4. 保持校园环境干净卫生
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儿童高频次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儿童午休使用的衣物、被褥等需经常放置在室外阳光下晾晒。
5. 教育儿童饭前便后勤洗手
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并配备洗手液。每日督促和教育儿童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良好习惯。
6. 加强防控知识宣传教育
积极通过家长QQ群/微信群、园区宣传栏、宣传视频等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等。
7. 患病儿童需停课进行居家观察
儿童确诊手足口病后需根据医嘱住院治疗或居家观察,不要带病上学。居家观察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患儿应尽量避免外出,不要前往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玩耍。
8. 配合卫生部门采取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停课等疫情防控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