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枕、虎头帽、马甲等婴幼儿服饰,婚嫁用品,贺寿礼品——“五福捧寿”……5月21日上午,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团来到宝鸡市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领略西秦刺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探索这门手艺助农增收的新路径。
千阳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传承、生产、保护基地。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荣获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千阳刺绣上央视、上邮票、走红冬奥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西秦刺绣文化旅游香包节。
“这个由刺绣和布艺做成的虎头帽,是现如今西秦刺绣的代表作。”千阳县金达莱刺绣合作社理事长、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园经理王海燕告诉大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夕,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头戴虎头帽在社交媒体发布拜年视频,一时成为全国热点。
上海打工15年,王海燕回乡成立刺绣合作社,固定用工30名到50名,灵活用工300人,辐射带动3000人务工。
王海燕介绍,“西秦刺绣”是一项传承于宝鸡市巧夺天工的民间绣活。不同于苏绣、湘绣等,西秦刺绣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态简洁夸张,既有实用性又具备观赏性,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产业园打工的陈亚萍,今年40岁,来自千阳县高崖镇雪白殿村。她正在熟练地做着手提袋。
“小孩就在这边上学,每天送完孩子就来上班,利用空闲时间务工,每月能挣2000元。”陈亚萍说,这笔收入于她而言,不仅仅是贴补家用,同时也很有成就感。
“千阳县持续壮大刺绣产业规模,辐射带动全县妇女加入刺绣生产。”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千阳县成立刺绣合作社21个,省市级非遗工坊6家,传习所7个,发展刺绣专业村11个,引领农村妇女、脱贫劳动力从事西秦刺绣加工制作,带动就业1.2万人,年产值达86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张恒 杨杰 邵林喜 孙金龙 王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