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博士奖”是联合国1993年首次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表彰对人类环境改造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当年,全世界只有三人获此殊荣,牛玉琴便是其中之一。
共同创业
1966年,17岁的牛玉琴嫁给陕西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张加旺。金鸡沙村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是沙患的重灾区。“风卷黄沙满天飞,白天刮风需点灯,沙打窗户半夜醒,庄稼苗苗捉不全”,当地民间的顺口溜印证了沙子带给当地群众道不尽的苦难。“一夜风沙,门口就堆起尺把厚的‘沙门槛’,早晨起来门都推不开……”牛玉琴回忆。
1984年冬天,靖边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群众承包治沙,明确了荒山荒沙可以个人承包。牛玉琴和丈夫认为这是利国利民、也利自己的好事,当即决定签订了承包治理村北7.5公里外的“一棵树”1万亩荒沙的合同书。
荒沙承包到手了,树苗钱从哪儿来?夫妻俩变卖了家里值钱的家当,并借贷了4000元,一共筹到了7000多元,为了攒钱买树苗,全家人省吃俭用,牛玉琴的三个儿子已经几乎忘掉了鸡蛋的味道。有一次,8岁的小儿子一连病了好几天,牛玉琴准备拿出两个鸡蛋给他补充营养,可是小儿子却说:“妈妈,我不吃鸡蛋,咱把鸡蛋卖了买树苗吧。”牛玉琴听后心如刀绞,一把紧紧地搂住儿子。
春天的大漠,终日风沙蔽天。牛玉琴夫妇背着树苗,娃娃胸前挂着水壶和干粮,从此挺进了沙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7.5公里的路程,他们每天要走两三个来回,可他们身上的棉衣,一天不知要被汗水浸透多少回。连续在沙漠里奋战了20多个日夜,夫妇俩当年就造林种草6600亩。但沙漠种树谈何容易,第二年春天,毛乌素沙漠的一场特大风暴,一夜之间,所有树苗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连根拔起,大伙心凉了!看到大家疲惫不堪的样子,牛玉琴心如刀绞!“补!”她一咬牙:“我就不相信这里栽不活树,成不了林!”于是,她把铺盖卷搬到了林地里,住进临时搭起的茅棚中,与帮工们一起没日没夜地跋涉在沙窝子里。20多个昼夜后,8万株杨树、榆树和沙柳又重新直立在那片荒沙滩上。
为爱坚守
就在万亩荒沙绽出新绿,绿色的希望渐渐向沙漠深处漫延的时候,张加旺的病情却在不断恶化,医生确诊他患的是骨癌。他先后9次住院,动了7次手术。1988年,在陕北高原盛夏山花烂漫的季节,在一年一度植树造林最好的时节,张加旺带着他未了的心愿在大漠里永远地睡着了。
有人劝她卖林,有人劝她改嫁,牛玉琴都默不作声,低头把玩腰间系着的一对小铜铃铛。这对铜铃铛是她与张加旺结婚时的定情信物,牛玉琴系一个,他自己系了一个。张加旺去世后,牛玉琴将丈夫的那一个也“并蒂”系在自己裤腰上,30多年从未离身。
林在爱就在!那一棵棵扎根荒沙的树苗,既寄托着牛玉琴对丈夫的深深眷恋,也承载着丈夫对她的殷殷期盼。“我4个孙子的名字第三个字连起来是‘林业成功’,这是老头子早就取好的,他临走的时候说等到张继功出生的时候,我们的造林事业也就成功了。”带着丈夫的治沙遗愿,30多年来,牛玉琴不断扩大承包荒沙地面积,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株、造林11万亩,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绿洲,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越治沙,牛玉琴的眼界越开阔。她创办了绿源治沙有限公司,带领大家走上林农牧、种养销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后来创建了牛玉琴治沙基地。该基地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并被确定为靖边县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和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基地。
30多年来,牛玉琴带领当地群众为饱经沧桑的黄土高原增添了一片片靓丽的色彩,为靖边县、为榆林市实现从绿进沙退、从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跨越,为榆林治沙精神的传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