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近年来,陕西省持续深挖科教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2023年,陕西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投用,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建成投产,隆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三项改革”持续放大秦创原效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最大增量”。
新质生产力“开花结果”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提前布局。2021年3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陕西西咸新区启动建设,西咸新区被确立为秦创原总窗口。
西咸新区始终把秦创原作为自身发展的最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要求,举全区之力推进“总窗口”建设,充分发挥“总牵引、总统筹、总服务、总示范”功能,加速聚集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据统计,2021年至今,西咸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46亿元,以氢易能源、埃恩束能、中科西光等为代表的总窗口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砺芯慧感、氢易能源等企业在1-2年内,市场估值分别翻了30倍和120倍。
释放科创潜力,技术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基础研究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要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
陕西科教资源富集,拥有1800多家科研机构、110多所高校,大批存量科研成果亟待转化。如何将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转化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势,转化为优质生产力发展的胜势?这是陕西在奋进高质量发展路径上的重大命题。
2022年,陕西开始实施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主要针对科技人员面对成果转化“不敢转、不想转、没钱转”的问题,推出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研成果转化3个方面的改革举措。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正是这项改革的受益者。
严正国自200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油气井可视化检测技术的研发工作。他在西咸新区创办的西安正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石油大学第一批入驻秦创原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之一。
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VLT-Macro慧眼360°可视化检测系统及水平井射孔可视化评价软件,实现了油气井可视化技术由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在大庆、长庆、大港、西南油气田等页岩油水平井的射孔压裂效果评价中成功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水平井射孔压裂效果可视化评价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
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严正国实现了“名利双收”:作为首席科学家,入选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科技成果转化驶入快车道;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评上了教授职称。
为激发更多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在总窗口创办领办企业,西咸新区深入推进“三项改革”,构建了“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的全链条机制,目前已与16家高校院所共建30个转化平台、落地757家转化企业。
3年来,西工大翱翔小镇、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落户西咸,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签约6家地市飞地孵化器、11家高校科转平台,入孵企业51家;沣西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基地引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沣西检测共享实验基地等20个成果转化及创新平台,150余个项目正在转化之中,科创资源在西咸新区已经成聚集之势。
聚集科创人才,创新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秦创原的带动下,西咸新区获批为西北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与西安交通大学探索形成的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新模式,获评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
校招共用“三池一机制”即通过“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思路,建设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及“三池”对接机制,解决了以往高校科研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时沟通成本高,难以带动企业技术团队成长等问题。
2023年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博士、佛罗里达大学博士后王文毅回国后,经西安交通大学和陕汽集团共同选拔入选“三池一机制”人才池,在陕汽集团主要负责新能源车热管理具体研发工作,领导着一个由交大博士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
“驻企服务让我离生产线更近。我们的目标是研发出真正能‘上车’的产品,同时赋能企业技术团队,做到‘授之以渔’。”王文毅表示,“校招”对怀揣“科研梦”的他很有吸引力,“高校平台意味着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在生产一线,我能够发现隐藏在具体项目背后的共性基础研究问题,未来可以回到高校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王小红,则通过秦创原人才大市场成功入职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知识产权专员。通过不同主题的常态化招聘会、联合高校举办的对接会,以及形式灵活的线上招聘,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帮助很多企业解决了人才引进问题。三一、隆基、创维等龙头企业的招聘部门还入驻了秦创原人才大市场,创新设立“企业招聘中心”专区,现场开展招聘、登记、面试、适应性测试、培训及入职前的档案托管、社保缴纳等,为企业与人才搭建“双向奔赴”的桥梁。
西咸新区人才办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西咸新区高标准建设秦创原“原上”人才大市场、“云端”人才大市场、西安国际人才港等高端人才平台,创设C11城市人才发展联盟,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7家,举办“人才服务”主题活动195场,服务秦创原重点企业1523家,聚集服务各类人才5.1万人。此外,围绕构建国家人才集聚平台核心承载地,瞄准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重点,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394人次、秦创原创新创业人才5.7万人,越来越多的人才正在向西咸新区聚集。
激发金融活水,持续赋能科技创新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作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在增强新发展动能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秦创原总窗口西咸新区目前已整合各类服务机构503家、投资机构213家、金融机构26家,组建了总规模超112亿元的25支秦创原科创基金,形成了“母基金+子基金”且覆盖“种子—天使—VC—PE”全周期的基金体系。目前西咸新区已形成了1个新区科技金融总站、5个新城科技金融工作分站和22个产业园区科技金融网点的“1+5+22”全链条式服务模式,100余人的科技金融顾问队伍在金融风险防范、技术评估、政策解读等方面为科技企业提供咨询。以金融活水持续赋能科技创新,为企业全成长周期滴灌“护航”。
在秦创原的金融支持队伍中,秦创原春种基金是“先行军”,集中力量服务于各种初创项目。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玉清团队负责的离子束非晶碳基镀膜装备制造产业化项目作为当时西安交大推荐的第一批重点项目,获“春种基金”100万元“顶格”注资。
在“春种”的帮助下,两个多月后,陕西埃恩束能碳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此后加速“技术登顶”,2023年实现了非晶碳基薄膜市场突破。
“不只是100万元,公司主体也是春种基金协助搭建的,这笔早期投资,也是我们后面实现天使轮1000万元再融资的关键”。赵玉清介绍,“在秦创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春种基金’帮助我们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转移,在对接业务资源、投资机构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方面也提供了诸多帮助。”如今,束能碳基在秦创原金融活水的滴灌下加速成长,已成为信泰电子、比亚迪弗迪动力、法士特等知名企业的供应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不仅如此,为帮助企业应对发展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西咸新区还启动秦创原“专利池”建设,汇聚高价值专利233件,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均落户西咸,同时将国家和省市新区政策叠加整合,形成1个总窗口政策包和N个专项政策的“1+N”政策体系并持续推出升级版,推动“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已向2349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10.18亿元。
壮大产业集群,蓄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科创动能澎湃发展的同时,西咸新区的产业集群也在迅速发展壮大。统计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新区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累计引进产业项目853个,总投资达7883亿元。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氢能产业链等领域,更展现出了蓬勃的产业实力,先后引进了隆基绿能、秦川机床、三一重装、创维电子等产业优质项目,现代化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去年年底,隆基绿能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7.09%,均刷新世界纪录。科技成果不断上新,这与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隆基中央研究院不无关系。除了研究院以外,隆基150GW产业项目也正在泾河新城稳步推进中。在隆基的带动下,金科技、中瀚海和、拉普拉斯、帝尔激光、博图机电、大连星北等一批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业纷纷落地西咸新区。
2023年,西咸新区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21亿元,同比增长90.4%;以隆基光伏产业基地项目为核心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链加快构建,实现产值266亿元。
依托秦创原建设,氢能产业在西咸新区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过去一年,陕西省首批加氢站和氢能商用车投用,西安市唯一的氢能共性测试平台正式投用,全省首条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同期投产,以旭氢时代、氢易能源等为代表的氢能企业在西咸新区加速成长。目前,西咸新区已落地氢能企业50家,约占西安市氢能企业总数的2/3。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彰显的是总窗口发展思路。西咸新区紧扣陕西24条、西安19条重点产业链,突出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数字产业化方向,构建以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链为主导,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为支撑,若干特色产业协同推进,“产业规划+行动计划+产业图谱+产业园区+产业政策”的立体式产业发展体系。2023年,西咸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7%、工业投资增长35.3%,均位列西安市开发区第一。
乘着秦创原建设的东风,新质生产力在总窗口西咸新区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底,全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21年的450家增至2618家、增长5.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由901家增至4970家、增长5.5倍。
未来,西咸新区将继续积极承载试验区综合功能,抓好秦创原总窗口建设,通过“三项改革”把新的生产关系立起来,通过培育孵化和招商引资把新质生产力立起来,通过科技赋能“老树发新芽”、把传统产业扩量提质立起来,加快建设先导性的战略平台、融合性的实体平台、系统性的服务平台、试验性的示范平台、开放性的共享平台,用新质生产力开拓新赛道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