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8 14:30:56 来源: 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陕西
举报
乡愁是一碗臊子面
离陕距今已有近两年,以前不懂什么是乡愁,只觉“乡愁”这个词读起来有几分凄美,可现在却能感受到,乡愁是留不住的花香,捕捉不到的音符。我的家乡宝鸡市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古称“西岐”,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被称为“青铜器之乡”,还拥有“千年古县”的美誉,具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说起乡愁,我不知该如何说起。但不禁想到了那座大鼎,矗立在周原广场顶天立地的大盂鼎;想到了那座湖,位于横水河河道,依山傍水美不胜收的凤鸣湖;想到了那座山,周人的祖先在三千年前曾率众人扎根于“古卷阿”的凤凰山麓……我脑海中的乡愁除了有各种历史文化符号以外,还有岐地的美食。岐山还被称为“陕菜之乡”,岐地美食多不胜数,有岐山臊子面、辣子面、擀面皮、锅盔、凉鱼、搅团、豆花泡馍等。若非要找一个代表岐山的美食,我想只要是个岐山人,肯定会把票投给岐山臊子面。陕西人爱吃面,面食的种类多种多样,西府的岐山臊子面在陕西面食的地位中举足轻重,乡愁对于我来说就是这一口岐山臊子面。岐山人常说人的一生有三口臊子面:第一口是在呱呱坠地的时候,第二口是在大婚之日,第三口则是在魂归故土之时。这三件大事和这三口面,足以见得岐山人对岐山臊子面的钟爱和敬重,岐山人在各种重要场合也是离不开岐山臊子面,如果你去岐山人家做客,招待你的肯定是一碗碗地道的农家臊子面。小时候,生活有点贫瘠且单调。村里如果有红白喜事,就经常听别人说“吸臊子面”,为什么要用“吸”这个字来形容吃,我现在可算明白了,西府的臊子面要求汤一定宽,就是汤多面少。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俗,那就是只吃面不喝汤,而且吃面的碗必须是小碗,一碗面,一筷头,“呲溜”吸一口就是一碗面。记得我大概十几岁的时候,最多可以吃二十碗,至今再也没有打破过个人记录。岐山臊子面的做法简单,但也极为讲究。首先要燣臊子,用来做臊子的肉非后臀肉莫属,将其切成方形小块备用。肥瘦分开放,锅中放入少许的油,待油热后转一下醒锅。先用肥肉入锅,煸炒少许时间,看到肉色稍发亮,炼出油后,赶快倒入瘦肉,然后不停翻炒。炒臊子的调料有桂皮、八角、姜末、料酒、五香粉等,再放入酱油翻炒,加入以上辅料翻炒片刻后,再倒入适宜比例的食盐和比臊子肉多两倍的岐山农家醋。然后文火慢煮,肉熟以后,均匀撒上的秦椒辣子面,让辣子面自然浸透在臊子中,这样做出的臊子色泽鲜红,而且奇香无比。臊子肉再翻炒一会儿即可出锅,一份美味的岐山臊子就完成了。臊子面的配菜除了臊子,还有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红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搭配起来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丰富。黑木耳与白豆腐,寓意黑白分明;红萝卜寓意生活红红火火;绿蒜苗寓意生机蓬勃;黄色的鸡蛋皮象征富贵,五色代表了岐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我眼里,岐山臊子面俨然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艺术品。岐山臊子面还具有面“薄、筋、光”,味“酸、辣、香”,汤“煎、稀、汪”的特点。吃臊子面,面条也是很有特点。面条需细长,薄厚均匀,宽细都可,面汤油光红润,味道鲜香浑厚而不腻,酸辣可口,油要多,面条要热得烫嘴,这就是岐山臊子面的特色。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早晨的第一餐基本上都是臊子面。在吃饭前,奶奶总会让我端一碗汤洒在家门前,用以祭奠先人和土地爷、灶爷、仓神等,最后家人才可食用。这种习俗自古沿袭至今,每个岐山人在家里吃臊子面前都会在门前洒汤,这是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神明的敬重,也是岐山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新疆图木舒克这么久了,听闻市区有一家西府面馆,我不禁眼睛一亮。于是周末和三五好友驱车五十余公里前往。饭店不大,里面摆了几张桌子,侧面还有一个套间。和老板交谈后,原来是老乡,老家离得也不远。虽然不认识,但是在新疆能碰到,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于是赶紧要了一盘梦寐以求的岐山一口香臊子面,那面吃起来味道可以,但是我却总感觉缺点什么,看着桌上的保宁醋,我恍然大悟,岐山臊子面还是用岐山地区的农家醋最好。无论如何,能在离家三千公里外,吃到一口岐山人做的臊子面,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了。我过年的时候也尝试做过臊子面,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是味道不对。说来说去,如果你要问我岐山哪里的臊子面最好吃,我肯定会告诉你是我母亲做的臊子面最正宗,距离放假不到两个月了,希望能够尽快回家吃一口母亲做的岐山臊子面。现在光景变好了,想吃岐山臊子面随时都可以吃。只不过没有了那种感觉,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但愿岁月静好,就让岐山臊子面寄托着岐山人的美好愿景,一路向前……
本文来源: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任编辑:
张新波_shanxi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