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0 17:23:06 来源: 西府新传奇
陕西
举报
【编者按】
《乡魂》初稿在网络连载时受到众多朋友关注,一日接到省城西安一个陌生电话,他向我通报自己名姓说是宝鸡人,看到《乡魂》中的一些人事很激动,并说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贾村高中的首届毕业生,当时条件简陋,但学习和生活很愉快,同时给我提供了许多有关资料,但因地域限制并未将他详细写入。新书出版后,他又精心阅读,写出了热情似火的读后感,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感动。今特刊发他写的《〈乡魂〉在手 指间留香》一文,向老领导表示衷心感谢,也衷心感谢敬爱的读者朋友!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吴万哲先生,写的反映宝鸡市贾村镇四十年教育纪事的长篇纪实《乡魂》连载,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一篇接一篇认真细读,如痴如醉,感慨万千,沉迷其中。读后我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又回到了当年在家乡的求学之路,感受到了当年的酸、甜、苦、辣。前不久,本书终得出版,捧读后更加激起了我藏在心中的那份久违了的,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的一种情感,不吐不快,促使我也写一篇读感。
本书写得太棒了,每一页都写得很出色,每一页都能触碰到贾村原人的灵魂深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社会变迁和大事件叙述清楚。是一部不可多得、叹为观止的作品。
2022年,我经多方打听,和吴先生电话取得了联系,多次交谈,从他开始想写这部纪实的起根发苗,到中间遇到的困境,以至到后来全力以赴的完成,也使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吴先生是一位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优秀思维,性格开朗,稳重、有活力,待人热情,真诚的人。因此,他写的这部长篇纪实《乡魂》结构得当,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让人一目了然,读起来欲罢不能。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贾村原度过的,小学在本村和桥镇小学就读,初中和高中在贾村高中就读,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情结,书中好多情节仿佛就在昨天,不由引起我对当年的强烈记忆。想起家乡的窑洞教室,土坯垒的泥台子桌凳,旧报纸糊的窗户。小学先在本村读初小,后在桥镇读高小,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冬天上学早,家里离学校又远,山里还有狼,邻村一个小孩曾经被狼叼走,家长和学校都比较紧张,我们上学时就扛一杆红缨枪,既可以防身,又感觉好玩好神气。当时村子还未通电,家里有只墨水瓶做的小煤油灯,晚上便爬在这微弱的灯光下做作业,鼻孔常常被熏得乌黑。
六十年上中学时,全国都在闹饥荒,学校也不例外,早饭稠包谷糁撒点盐,没有蔬菜;午饭八人一盘炒土豆片,换个花样就是萝卜白菜,一个粗细粮混合的扛子馍,一碗菜汤;晚饭吃自带干粮,喝点开水,没有一星油花花。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在平淡中度过,虽说艰苦,可同学们学习劲头却从未松懈,始终处于一种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中,更加自觉和努力。
当时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器材简陋,乐器仅有一副锣鼓,几件笛子、板胡、手风琴等。服装是自备的绿军装,还有一些从家里拿来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各式衣服,五花八门。道具就只有一面红旗。节目东拼西凑,有唱歌、舞蹈、表演唱、诗朗诵、对口词、眉户小戏、甚至背诵毛主席语录。内容都是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舞蹈《北京的金山上》《毛主席的红卫兵学习解放军》《大海航行靠舵手》,表演唱《四个老汉学毛选》《学习大寨送肥忙》,独唱《看见你们格外亲》,群口词《拿起笔杆作刀枪》,眉户小戏《路遇》等。同学们完全凭着一片热情,就地取材,自编自演,政治色彩浓厚,艺术性谈不上。至今我清楚的记得,容克林的手风琴、扬琴演奏的优扬动听。罗义明的笛子、板胡等民乐样样娴熟。蔡生忠、宋建勋表演唱的动作虽笨拙滑稽,但敢于上台,敢于表演。李海民是个乐天派,凡搞笑的节目非他莫属。袁恵雫、徐秀连、赵秀雫、连秀兰等女同学的舞蹈基本功虽差,但经过勤学苦练,倒也整齐规范。连宝凤和白宝萍扮演的农村老太太,一招一式,维妙维肖。我和吴耀同学的对口词,则是干净利落,铿锵有力,气势浑然。我们配合农村中心工作,到田间地头演出,足迹遍布贾村原绝大部分村庄。那时农村文化活动贫乏落后,我们的节目虽然质量不高,但每到一处都人头攒动,非常热闹。
初中毕业就回村参加劳动了。1970年春节刚过,县上在原贾村初中校址上,开办了贾村高中春季班,我又上起了高中。当时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学校动员学生发扬延安精神,自己动手重建校园。同学们干劲很大,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当大工木工匠人的,也有干小工和泥和灰搬砖头的,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当时的学生都是从社会上自愿报名招来的,也没有经过什么考试,所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相差也很大,还有结了婚的。开学后,教学也很不正规,一边学习文化课,一边还进工厂、下农村学工学农。尽管如此,大家依然有种失而复得的感觉,对知识渴求的程度非常高,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但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气氛非常好,令人很兴奋,感到很愉快,整天乐滋滋的。
这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1971年暑假,学校让我参加县上举办的革命故事员培训班。在学习班上,我刻苦钻研,不耻下问,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别人中午休息,我不顾炎热,在院子屋后的树荫下背角本练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主管培训的县文教局干部胥德孝发现,他让我在晚上的汇讲大会上作试讲,结果很成功。后来高中毕业,经他推荐我又被抽调到县文化馆,接受专门训练,代表县上参加了全省在合阳县举办的故事调讲会。我的出色表现,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还被选为出席宝鸡市团代会的代表,当时感觉很荣耀。另一件,是高中第一学期放假时,学校接到县上通知,这届学生全部“农转非”,转成商品粮户口。同学们欢奔雀跃,非常高兴,以为今后考学、招工也能和城里娃一样了,群情振奋。可等到高中毕业,政策变了,户口又转回了原籍,很令人沮丧。
1972年我参了军,两年后提干,在军营一干就是24年,由团职干部转业到地方行政单位工作……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回想青葱岁月,虽然艰苦,但同学们身体都很好,没有近视眼,没有戴眼镜的。那时人很单纯,同学们之间也很容易相处,无忧无虑,活泼开朗。今天,农村儿童大都随父母进城读书,家长接送,学习紧张,作业繁重,小朋友之间交流很少,很孤独,少童趣,虽然物质上比以前丰富多了,但远没有以前那个时代小孩子的快乐,也缺乏儿时两小无猜的亲密情感。
五十多年过去了,同我们一起风雨同舟、风华正茂的小伙伴们,如今天各一方,很少见面,有些同学已作古了,但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及逸闻趣事仍记忆犹新。
令人欣喜的,许多同学都被吴万哲先生写进了《乡魂》这本书中。《乡魂》的写作与出版,给家乡人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值得庆贺。我写多了,大家快去看原著吧,相信读后定会受到启迪、教益的。
谭东生,陕西宝鸡市金台区金河镇谭家坡村人,1972年12月12日应征入伍到坦克第12师47团修理连,历任战士、营部书记、师宣传队副队长、师政治部和司令部管理员、连指导员、团宣传股长、营教导员、兰州军区西安翠华路第二干休所副所长。1996年转业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工作,先后任行政处副处长兼车队队长、省政府驻沈阳办事处副主任、驻新疆办事处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新疆陕西商会名誉会长、乌鲁木齐市秦腔协会名誉会长等职。秦腔爱好者,师从中国秦腔界名流大家贠宗翰,曾6次参加省上举办的秦腔大赛,都获大奖。2001年被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评为"优秀戏曲艺术工作者"。现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乡魂——贾村教育40年》历经4个春秋1400多个日日夜夜,终得正式出版。本书由牛毅、张小卫策划,吴万哲写作,贾村籍人士、中央组织部原秘书长兼干部审查局局长、“改革先锋”何载(容恭)先生,为本书题词“切实挖掘人文资源、自觉构建和谐陈仓”,宝鸡市人民政府原市长李均先生题写书名,容世丰担任编辑,杨墨设计封面,李福蔚、董科、王信、李卫东等15位贾村籍老领导、教育文化名人担任编审。本书大16K本,30余万字,430多页,彩色插图120余幅,书中记述追寻了贾村塬300多位有名有姓各界优秀人物学习成长成才成功的足迹,许多朋友赞说不仅是一部贾村镇难得的人文、历史小百科,教育、乡土、人文文化的通俗读本,而且还是教育、感召、激励、点燃下一代成长成才成功最实用的教科书,值得拥有和珍藏,同时也是文化交友、馈赠亲朋、下一代的最佳礼品。本书分豪华烫金精装和激凸烫金精印平装两种版本同时印行,印制装帧考究,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捧和好评,不少读者寻问购买事宜,因本书印刷数量较少,精装已基本告罄,现有少量平装,定价98元,自提90元,外埠免快递费,如有需要请联系,电话(微信)15891078984。
往期阅读(猛戳下面蓝字)
01、宝鸡市首部反映乡镇教育文化纪实文学《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出版
05、容世丰‖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读后感
06、张吉焕‖丈量心灵的文字纪实——《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读后
07、李济民‖为土地真诚歌唱的人——读吴万哲《乡魂》有感
08、李选才‖记住乡魂的种子——读吴万哲《乡魂》有感
09、读者评点《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留言金句选萃(一)
10、读者评点《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留言金句选萃(二)
11、读者评点《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留言金句选萃(三)
12、读者评点《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留言金句选萃(四)
21、容琳‖鸿篇巨著 博大精深——读吴万哲《乡魂——贾村教育40年》感赋
24、宝鸡电视台原台长南忍孝先生‖《“何尊”这里有传奇——〈乡魂〉一书的另种感悟》
25、一位8旬老年农民容锦堂先生评点《乡魂》的四言诗
26、宝鸡市渭滨区政协原副主席王志斌先生‖吴万哲《乡魂》吟四首
27、西安李惠梅‖《乡魂》是一本贾村塬人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
28、陆军大校、陕西省商洛军分区原政委杜灿‖读《乡魂》 情难忘
本文来源:西府新传奇
责任编辑:
张新波_shanxi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