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又名“护国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鼎盛于唐,距今约有18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但当时仍有信徒不断前来烧香敬佛,这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冢”。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西魏恭帝元魏二年(公元555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题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亦名“护国真身宝塔”。
宋皇佛院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衰败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关中地区再次发生地震,法门寺塔身向西南方向歪斜,不少佛像从佛龛中跌落地面。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法门寺因动乱一度被攻占,寺院也毁于大火之中。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爱国志士、时任华北慈善会会长的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上海实业家李祖绅、李祖才兄弟捐资3万元,又从各方募筹到2万元,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历程一年零四个月,于1940年7月竣工。
这最令人瞩目的4枚佛指骨,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之中,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置在金塔基银柱上。第二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之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



作为陕西宝鸡著名景点之一,法门寺历经1800余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庄严恢弘,也不得不感叹宝鸡市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景观的城市,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