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09:22:25 来源: 岐山宣传
陕西
举报
文化成就未来
遗产不容忘怀
保护历史文化
启迪现代文明
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继承和弘扬,
是一张给世界看的文化名片!
岐山,千年古县,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
周文化灿烂辉煌,历史积淀深厚,孕育产生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手工技艺,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集聚区。
空心挂面
岐山空心挂面是陕西省岐山县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小吃,其以“条细心空,光筋耐煮,清香爽口,老少皆宜” 而享誉西北五省,是当地传统手工面食制作中最为独特的上品,是人们膳食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佳肴。2006年,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岐山空心挂面的制作可以追溯到周朝,距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岐山是周文化发祥地,最为重礼。传说岐山空心挂面与周部族礼仪有关。“挂”字的古体字有多种,皆与“圭”有关。“圭”是古代一种玉器,上尖下方,是周代帝王、贵族朝聘,或举行祭祀、丧葬等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庶民无圭,便以挂面代圭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朋,以示对收礼者的重视。西府地区自古就有“无面不成礼”的习俗。凡女婿看望岳父母、外甥去娘舅家,无论其他礼品多么丰厚,都要再带一份挂面,否则就被视为“失礼” 。这一习俗,是周礼的延续。岐山空心挂面作为一种珍贵的礼品馈赠亲朋。会制作空心挂面者,几乎各村都有。清道光年间,在县城周围乡村已形成有规模的作坊10余家,其中以“顺天成”派最为著名。三十年代,全县有空心挂面作坊120多户,年产百万余斤。鼎盛时期的六、七十年代,全县几乎每个村组都有其作坊。尤其以雍川镇马江、小营等村为中心的空心挂面专业户20多家最为有名。制作技艺
空心挂面,顾名思义,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空心”,但是那么细的挂面,怎么才能做成空心呢?最关键的秘诀在于接下来的“裹皮子”环节。醒面2个小时后,把面团切成大块的面剂子,并把面剂子两端刀口向一个方向收拢,这样就在中间形成了空气柱。此外,制作过程中反复的和面、醒面所形成的气孔也为挂面“空心”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气孔可以使面条在煮的时候吸收更多汤汁,从而更耐煮、入味、爽滑筋道。岐山县政府已把岐山空心挂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政策及措施。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向外推介岐山名吃、名产,宣传和升华了岐山空心挂面的独特风格,使岐山空心挂面更具无穷魅力。空心挂面在民间始终以传统纯手工工艺制作,因其要经过和面、做条、上柱、拉吊等10余道工序,且劳动强度大、熬夜辛苦已几近失传,只有岐山县雍川镇小营村作为“一村一品”产业并由省级传承人谢凤鸣发起,于2007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不断传承与发展,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并使这个“面中瑰宝” 手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谢凤鸣说:“制作一把空心挂面,前后需要3天时间,经历和面、裹皮子、做大条、做小条、盘小条、上柱、开面、出面、晾晒、阴干、切割等十多道工序。与其他面食不一样的是,做空心挂面,必须反复捶打,把面团和到‘瓷硬’。只有‘瓷硬’的面团,才能在反复拉伸中不断裂,这也是空心挂面口感柔韧的秘密所在。和面
裹皮子
盘大条
盘小条
上柱
开面
晾晒
切面
包装
在简单的设施下,全凭手艺人口传心授,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就这样代代流传了下来。非遗传承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传承人谢凤鸣
空心挂面制作技艺新一代传承人樊泽宇
2016年,樊泽宇大学毕业回到家中,接过了家族代代相传的手工空心挂面制作的“担子”。关于空心挂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他想法很多,创新不断。在西府老街岐山手工空心挂面店里,店老板、谢凤鸣的儿子樊泽宇介绍,近几年,店里一年营业额能达100万元。把店面开到景区、将挂面同其他相关特产一起“打包”出售,是樊泽宇在传承上的创新之一。“从去年5月开始,我们还定期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直播空心挂面制作全过程,每次都会吸引不少网友参与互动。”樊泽宇说,截至目前,他运营的“谢凤鸣岐山空心挂面”抖音号已发布数十条挂面制作短视频,累计吸引十余万人观看。把经营店开在景区
举办非遗工艺传承培训班
“妙在空心中,奇在手工处。”一把平淡无奇的挂面,见证了周礼文化的千年传承。精工细作所赋予的独特西府味道,不但为人们带来了味蕾的享受,也为当地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岐山县将以做大‘一碗面’经济为契机,继续加快推进岐山面食‘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非遗美食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得更远、更久。
本文来源:岐山宣传
责任编辑:
张新波_shanxi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