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编撰的《陕西省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于近期公布,案例集包括乡村旅游带动、文化产业赋能、非遗保护传承、公共文化助力等四个类别共51个案例,集中反映了我省文化旅游赋能赋彩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其中,安康9个案例入编案例集,数量位居全省各地市第一。即日起,“文化安康”将依次刊发这9篇具有示范价值和推广意义的典型案例。
安康旬阳市
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来自秦巴汉水地域文化的孕育,是流传在旬阳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古老民间美术工艺。近年来,旬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兴文强旅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按照完善“艺术链”、强化“服务链”、发展“产业链”的基本思路,坚持艺术普及和活态化保护、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不仅使旬阳木刻版画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服务产品,而且也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一)政府统筹规划建设,完善“艺术链”。旬阳市委、市政府将版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全市“兴文强旅”工作重点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形成了市委宣传部牵头抓,市文联、市文旅广电局具体抓,各镇各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出台了《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普及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普及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全市开展版画传承人摸底调研,成立了以蔚、肖、刘、李等六个版画世家为代表的传承人专业团队,不断加大版画后备人才培育,先后建成旬阳市版画院1个、版画基地21个和多个农民版画合作社,为推动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普及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艺术普及培训体系,强化“服务链”。一是建立木刻版画社会公益培训体系。2019年在旬阳市城区成立版画院,作为旬阳传统木刻版画项目保护主体单位,同时以版画院为圆点,建立镇村木刻版画体验馆、中小学木刻版画教育基地、农民木刻版画职业培训学校、旅游景区版画体验中心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木刻版画公益培训体系。二是实施传承培训“五进”活动。常态化开展木刻版画艺术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景区活动,将版画培训送到社区大院、千家万户。三是广泛开展版画主题展、版画艺术交流和版画保护等公益类活动。近千名儿童版画作品在全国、省、市、县级大赛展览中获奖。
旬阳传统木刻版画技艺培训
(三)成立“木刻版画”合作社,发展“产业链”。旬阳版画合作社版画作品实行产、展、销一体化模式。一是探索“培训学校+合作社+体验馆+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乡村振兴+木刻版画”合作社,培训和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版画艺术创作和生产,由版画合作社负责对农户创作的作品以质论价100%进行收购。二是各个旅游景区建立了版画体验馆,将版画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广并开发游客可参与的体验项目,让游客在充分了解旬阳传统木刻版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动手的乐趣,推动版画特色项目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建立了蜀河景区版画产品销售中心,开发系列文旅版画小产品(旬阳八景),在电商中心建立了网上版画销售平台,让版画的艺术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延长产业链条。
(一)推进旬阳木刻版画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将旬阳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汉江码头、汉调二黄文化等,以版画的形式直观明了展示出来,留住了历史,留住了乡愁。
(二)推进旬阳木刻版画和美丽乡村的融合。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版画制作当中,用版画装饰家园,扮靓乡村,体现了文化和艺术之美,同时通过农民版画合作社进行销售,增加家庭收入。
(三)推进旬阳木刻版画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已在旬阳蜀河、仁河口、金寨、红军等镇旅游景点建立了版画体验和销售网点。该项目在不断地推广实施,预估年收益可达200万元。农民木刻版画直接带动就业170人,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该模式已在全市普及推广,预计到2028年突破就业人数2100人,可实现年收入2520万元,实现上缴税款94.7万元。
(一)文旅融合,丰富乡村文化振兴新实践。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作品不仅仅出现在专业的画廊、展厅之上,同时也应走向乡村大地。按照农旅文一体发展的思路,注重木刻版画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以绿水青山、民俗风情为主题的版画文化园,开辟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子。
(二)活态传承,实现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旬阳传统木刻版画作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探索培养传承人和对全社会的普及宣传,进而提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产业为链,释放非遗资源经济价值。采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将非遗元素融入生产生活,开发各种应用场景、私人定制产品、限量产品等,通过创意产业产品转化,将木刻版画艺术作品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了地方经济结构、推动了地方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