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村口有一棵巨大的麻柳树,村里的老人说从他记事起这棵古树就扎根在这里了,据说已经有三百多年树龄了。树干高耸树冠巨大,树的周围有10平方左右的地块一直闲置着,久而久之,竟变成了村民们晾晒衣物的“架子”。“天晴路过要弯腰,下雨走过一脚泥”,这是村民对这块地的调侃。但现在,它变了。
盘活乡村“边角料”
自柳树镇启动“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以来,镇村两级改变以往“大操大办”的做法,将目光锁定在村子里逐渐衰落闲置的“边角料”上,将乡村自然的、无序的、偶然的美发掘出来,“边角料”变身村庄的“点睛笔”。在大树下、村道旁、晒谷场上做文章,通过景观小品打造,增设休闲桌椅,种植绿植花卉等方式将其盘活。

麻柳树下的泥巴地,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休闲小广场,头顶上挂着儿时乡愁的牌匾,沿河两边的百日菊开得正艳,石凳上坐着闲聊、晒太阳的老人。
让村民“当主角”
“还是要坚持评定‘卫生文明户’,做得好的咱们大张旗鼓送红旗,做得差的把你贴到黑榜上露个脸。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不怕得罪人,就看你愿不愿意丢这脸。”小龙村干部说道。“村上公交车候车亭年久失修,天晴下雨等车都不方便,如果可以改造一下,村上打造景观节点,有需要的话,我捐100株树苗.....”专题“院坝说事会”上,老支书的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除了不再“大操大办”,“大包大揽”也要改变。
面对村里的脏乱差典型,干部们也曾苦口婆心劝说,撸起袖子帮忙打扫,但群众既不领情,问题也得不到根本解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上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院坝说事会”“夜谈”等形式,集思广益,了解群众所思所盼,解决环境整治过程中的堵点、难点。慢慢地,群众由以前认为“搞形式”“走过场”“围着看”到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有了主动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困难和阻碍迎刃而解。有的让出自家闲置宅基地、边角地建“口袋公园”,拓展村庄休闲空间;有的自发地捐献出家里的老旧农具、根雕、奇石,绿植等打造景观节点;各家各户主动清理屋里屋外、庭院周边的卫生死角,更换破损的店招牌,让整个村子看起来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如今,小龙村的群众切实感受到乡村建设带来巨大改变,“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也不再是一句口号,他们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文化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幸福前行。(刘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