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青水镇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区,自然条件优越,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该镇为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苗寨”建设,积极探索“非遗+”工作新路径,让非遗文化在青水“聚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蜡染馆及蜡染作品
聚焦非遗传承,让非遗文化“聚起来”。近年来,青水镇党委、镇政府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项目资金效益,投资100余万元,支持苗绣、竹编、蜡染等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同时鼓励本地苗民传承好、发扬好优秀民族文化。2021年创建了苗绣坊、竹编坊;2022年8月通过招商引资贵州蒙糙芒糙芥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在辖区内朱家岭村新建苗族蜡染加工基地、蜡染展厅、蜡染培训、购置蜡染加工设备等,总投资2100万元,带动50名苗乡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
该镇创建了西北地区唯一以苗族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每年接待各类游客数万人,馆内对非遗艺术品进行全方位展览,重点展示了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记载着苗族历史的特定纹饰符号——苗绣,使更多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爱上非遗,感受非遗文化的浸润。
苗绣培训班学员们认真学习苗绣技艺
办好非遗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苗绣是中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被誉为藏在深山里的“高级定制”。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技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广泛培养苗绣非遗传承人,带动妇女就业创业,促进文旅融合。2023年该镇先后组织两期苗绣技能培训班,采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实操实训相结合的方式,“面对面”“手把手”传授苗绣针法、图案样式、颜色搭配等技艺,共有200余名苗汉妇女参与。
探索“公司+ 绣娘 +订单”新模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绣娘”下达订单,待“绣娘”们按期完成,企业统一回收后支付报酬,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帮助广大“绣娘”们在家就能当上“织女”,实现家门口增收。
陕南民歌节“苗乡风情消费体验专场”活动现场
2023年11月中旬,由镇巴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陕南民歌节“苗乡风情消费体验专场”活动中,该镇组织开展的拦门酒、蜡染坊、芦笙歌舞、竹竿舞、苗绣产品展、苗服租赁等一系列活动,展示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让游客体验到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感受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蜡染非遗传承人杨兵正在创作作品
创新非遗产品,让非遗文化“火起来”。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夹缬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在朱家岭村的蜡染坊,非遗传承人杨兵用铜刀刃蘸蜡,创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浸泡数次,再用沸水煮去蜡质,最终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效果。
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苗族优秀文化成果上下功夫,青水镇积极推广“非遗+”、“非遗工坊”等模式,让“非遗”文化在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火起来”“潮起来”,将蜡染、苗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旅游业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打造既时尚又有内涵的文创产品,实现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有机结合,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持续将“指尖技艺”转化为“经济效益”。
游客购买蜡染服饰
下一步,青水镇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进一步探索“非遗+” 工作新路径,打造产业集群,激活非遗生命力,推动非遗技艺精湛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专业技艺过硬的绣娘团队,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和主题旅游线路,最大限度的将指尖艺术转化为指尖经济,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造性传承,走出一条靠老手艺激发乡村新活力的致富路。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唐伟 张胜 龙光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