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此奔流而过;
华山,在此岳峙云间;
圣贤,于此造字著史。
水脉、山脉、文脉在东秦大地交融、传承,渭南拥有文旅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这种优势赋予的巨大动能,不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加速向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融合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渭南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人文精神积淀,将景区与非遗串珠成链,使城市与乡村连线成片,形成了独特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
11月28日至29日,“二十大精神在东秦”主题活动采访团深入乡村、景区和课堂,通过实地走、亲眼看、主动问,现场触摸渭南文旅融合发展的律动脉搏,感受文化强市建设的澎湃动力。
逛一遍博物馆
体验文旅融合的奇妙冒险
在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矗立着雄壮宏伟的山河一览楼,潼关博物馆就建在楼内。楼馆一体的设计,让潼关博物馆成为领略壮美河景和感受人文气息的最佳地点。“还在高速路上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座高楼,立马就想上来看看景色。我想任何游客来到潼关,都不会错过这里。”来自北京的游客一边拍照一边说。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文博场馆日益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目的地。2023年以来,全市开放的文博单位39家,举办文博活动50余场,接待参观人数达152.28万人次,包括渭南市博物馆、卤阳湖国家湿地博物馆、潼关博物馆在内的文博场馆,以其独特的馆藏、丰富的活动以及创新的展览,不断吸引着公众目光,已成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前沿阵地。
作为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渭南紧紧抓住“博物馆热”,全力以赴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目前,渭南市的文博场馆“大版图”已初具规模:各类博物馆建设跃居全省前列,其中备案博物馆(纪念馆)33家,社区博物馆16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以博物馆为载体,渭南文旅融合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当今的旅游业态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场景的体验,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为了满足人们看民俗、品文化、忆乡愁的旅游需求,渭南精准发力,先后印发《渭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渭南市“十四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初稿),推出5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塑造乡村旅游鲜明特色,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丰富乡村旅游品牌。目前,渭南拥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8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25个,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14个,涌现出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澄城县交道镇樊家川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可推广复制的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如今,渭南的乡村旅游已然脱胎换骨,实现由“配角”到“主角”,从“月明星稀”到“满天星斗”的转变,成为助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