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农人们才结束秋收秋播的忙碌,仓上镇的特色养殖产业又呈现出旺盛的活力。
在裴家村7组水产养殖园,上千平米塑膜大棚里,36个特大铝制圆形养育池像烧开的锅水泛着水花,不时有鱼群浮上水面游弋嬉戏,制氧机“嗡嗡嗡”的响个不停,一排排进水管和输氧管整齐的连接着每个水池,室内温度计显示在14.8摄氏度,饲养过程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只要掌握了技术,在大棚养白对虾、黄辣丁,3个月就出产变现,省时省工,的确是一门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型养殖产业!”养殖园主人阳仓国一边往池子里投撒食料,一边聊起自己对水产养殖的兴趣。
阳仓国原籍旬阳,13年前搬迁至裴家村居住,平时承接些建筑、修路等建设工程,是村里的创业能人。今年春,裴家村通过招商,引进阳仓国来村里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阳仓国在两次到武汉水产养殖基地学习后,暑期首次温棚试养白对虾获得了成功,眼下又根据秋冬气候特点养殖适应性强的黄辣丁,也就是常说的“黄颡鱼”。“这一茬养了四五十万尾黄辣丁,我跟基地签有合同,虾鱼都是按单‘定养’的,你看这池子10月份领的鱼苗都几寸长了,到春节时正是出售期。”阳仓国十分开心的说,如果好的话,这一茬子就能把前期投资的几十万赚回来!
在农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林下养殖基地,漫山遍野的“跑山鸡”追逐嬉戏,刨土觅食,“咯咯咯......”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像一阵阵欢快地“交响曲”在山林回荡。今年,农庄村把林下跑山鸡作为村集体经济的“短快”项目,第一批商品鸡已按保底价被合作商收购,眼下,第二批2000只又到了出售期。
今年以来,仓上镇围绕“四比四创”和“三个年”目标,通过“抓招商、上项目、兴产业”提振乡村发展动能;持续推进林长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集体经济领办市场主体,鼓励人大代表、乡贤能人带头发展产业,返乡兴业创业。在稳步发展生猪、黄牛等养殖主产业的同时,在产业项目上下“巧”功夫,作“新”文章。类似这样的特色养殖已成为集体经济和市场主体一门小而活的快捷产业。
特色“小产业”经营灵活见效快,不仅充实了集体经济“大仓”,也为农民就业增收找到了更多途经。目前,仓上镇已培育汉江黑猪、林下鸡、池塘鱼、虾、中蜂及黄姜、魔芋、莲藕、天麻等特色种养殖集体经济、市场主体达60余家,这些短快“小产业”的遍地开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