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堡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西关街道福临堡村,渭河北岸黄土台地上,比河岸约高30米。该台地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最宽处约有1000米,呈北高南低缓坡状。陇海铁路与宝鸡峡引渭渠从台地东西平行穿过,将台地分割为三部分。1925年至1926年,党玉琨曾在福临堡遗址大肆盗掘文物。
(网络配图)
福临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遗址。在此之前,国内仰韶文化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较少,中期到晚期过渡的文化遗存更为少见。福临堡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其间的重要缺环。考古工作者据此提出了仰韶文化的新类型———福临堡二期类型。195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络配图)
遗址首期发掘工作自1959年12月12日开始,至1960年1月20日结束。1984年,因宝鸡市供电局在遗址西北角建变电站,宝鸡市立即组织考古力量进行发掘清理,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1984年5月到1985年11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进行了随工清理发掘。前后几次共发掘面积1344平方米,清理灰坑137个、房址12座、陶窑12座、墓葬45座、车马坑1个,出土陶器505件,还有其他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及装饰品共1130多件。
根据遗址所处地层和文化层堆积,以及出土文物的特征,福临堡遗址文化遗存被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遗存,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迹遗物发现较少,只有小型圆角的长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子3座、陶窑2座、灰坑8个,出土陶器仅24件,另有石器、骨器等生产工具50余件。
第二期遗存,比前一期略多。清理出半地穴式的小型房子3座,分别是圆角长方形、圆形带小龛和椭圆形带室内窑穴。其中,有间房内还发现粟粒遗存。有陶窑3座,可惜均被破坏。还有灰坑39个,其中圆形袋状坑居多。挖掘出陶器115件,以红陶为主,灰陶则很少见,有钵、盆、尖底瓶、平底瓶、罐、缸、瓮、碗等。另有碾谷盘、骨锥以及石刀、陶刀等150余件用具。
第三期遗存,属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遗迹遗物发现最多。房子6座,除一座为面积较大的地面建筑外,其余仍为半地穴式的小房子。陶窑7座,较前两期陶窑明显进步。灰坑90个,分别为袋形、圆筒形、锅底形、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与前面发现有所不同的是,本期遗存中出现了一种大坑底部一侧连接一小坑的子母坑。遗物相当丰富,有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锛、石刀、陶刀、陶纺轮、骨铲等生产工具,以及骨饰、陶环、陶笄、陶塑人物像等装饰品,还有盆、盘、尖底瓶、高领罐、深腹罐、大口缸、釜灶、碗形器、双耳罐、碗、敛口瓮、壶、圆肩罐、漏斗等生活用具,均为陶土烧制。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即钵的数量大为减少。
在福临堡遗址的西部和北部,还探出许多周、秦、汉、唐历代无名氏墓葬。1979年,宝鸡铲车厂基建时发现汉墓2座,出土了大量的陶罐、铁剑及带铭陶瓶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