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早饭过后
田雷鸣和往常一样站在自己的卡车边
一位骑着电瓶车的村民朝他驶来
“干活不?”
“干!在啥地方?有多大(面积)?”
“今天开张了!”
谈好价格,田雷鸣熟练地将收割机倒下卡车,向田间驶去……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形容汉中的初秋,那一定是金黄色。每年这个时候,汉中百万亩水稻相继进入成熟期,众多“稻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奔赴这场丰收的狂欢。

36岁的田雷鸣来自山东济宁,今年是他当“稻客”的第3年。洋县马畅镇是他来汉中的第二站,他和几位同乡大概要在这里待一星期。

“以前种地、打工挣不了多少,看朋友干这行一年能挣二十多万,就想闯一闯。”于是,田雷鸣花了近30万元,配齐卡车和收割机整套“装备”开始逐梦。

过去的“稻客”,手提镰刀、背着铺盖卷走乡串村。
现在的“稻客”,开着卡车、载着收割机征战南北。

收割机在稻田里走着回形针图案的环形路线,一圈圈把稻子拦腰斩断,粉碎成渣的稻草在收割机尾部高高扬起又快速落下,最终回归土地。

“已经好多年没有手工收割了。以前,我这6分地得三个人忙一天才能割完;现在机器十分钟就收割好了。”该镇安巷村村民聂承德说。机械化收割为农民节省了大量时间和劳力,大多农民都会选择用收割机收割粮食,“稻客”也逐渐成了全国各地农作物收割的主力军。

免收高速过路费、获农机补贴、享绿色通道……一路走来,“稻客”们深深感受到国家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支持。

每年4月初,田雷鸣就会开启收割之旅。他犹如候鸟一样,穿越大半个中国,在大地上追逐丰收,辗转江西、广东、四川、陕西、东北等地收割油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直到10月底各地秋收结束才回家。不当“稻客”的日子里,田雷鸣会用卡车在家乡跑货运。

“每年走的时候孩子都抱着我,哭着说‘爸爸不要走、爸爸不要走’。我虽然不舍得,还是得出来。我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奋斗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卡车既是田雷鸣的工作间,也是他的第二个家。驾驶室就是卧室,一个简易帐篷加一桶水就是浴室,车上的栏杆就是晾衣架,拿出灶具、广阔天地就是厨房……他的车上,一半载着梦想,另一半载着生活。

傍晚,初升的圆月与迟暮的夕阳东西遥望、打了个照面又各自远去。“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正说着,田雷鸣给妻子和儿女打去了视频电话:“今天我们两辆车一共收了20亩,一亩100元,还算可以。现在准备和他们(几个同乡)一起做饭,做冬瓜炖排骨……”

对于四海为家的“稻客”来说,逐稻香而行,倚稻田而居,乘着秋宵夜色,兜里揣着一天的收入,手上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再来瓶啤酒……这些不一样的烟火,都是他们每天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