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陕西 > 正文

跨越世纪的坚守——记“三秦楷模”张淑珍

0
分享至

商南的茶山绿了,张淑珍的头发白了。

商南的茶山由绿变青再到翠绿,张淑珍的头发由黑变白再到灰黑。

在商南乃至商洛,只要一提到商南茶,人们就会想到张淑珍,一提到张淑珍,又会自然想到商南茶。

一个人,一棵树,一辈子,一件事。张淑珍用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献,开创了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以跨越世纪的坚守,将青春、追求和忠诚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秋时节,商南茶香漫城,恰逢张淑珍喜获“三秦楷模”称号,一时间,这位南茶北移的传奇人物,再次成为饮誉商南城乡的自豪和骄傲!

1961年秋,西北农学院毕业的张淑珍和爱人焦永才,怀揣回报农民,到山区干一番事业的梦想,放弃在省城工作安家的机会,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基层艰苦的商洛山区工作。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里需要哪安家。”两人坐上开往山区的拖拉机,一路尘土飞扬,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才灰头土脸地到达商南。到县农林局报到之后,张淑珍被分配到县林业站工作。“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个柜子,人生工作的第一站就这样开始了。林业站总共有5人,3人抽出去搞社教,1人负责县上的中心工作,真正从事林业本职的就剩我一个。”张淑珍回忆说。

县上交给她的第一个任务是林业普查。那段日子,不管天晴下雨,张淑珍都全身心地扑在商南的沟沟岔岔,一边整理普查资料,一边梳理商南经济树种,寻找农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径。

  当时,商洛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进了商洛山,两眼泪不干。要出商洛山,难似上青天。”商洛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百姓生活苦焦,张淑珍早有耳闻。地处大秦岭东南麓的商南县,河谷纵横切割,山重水复、山高路远,每次徒步下乡,脚上磨下的水泡溃烂刺疼,但让张淑珍震惊和心痛的是,大炼钢铁后许多山坡成为荒山瘌痢头,山林满目疮痍。山区群众的生活困苦和热情善良,也一次次地让她为之感动。一次普查时突遇大雨,她慌忙中躲进了一位王姓村干部的家中,王大哥看到是大学生干部来家中,就用家里留着过节的一点白面为她做了一碗酸菜面。可她挑开面条时,却发现酸菜里有3只死苍蝇。那个困难年月,能吃白面是最尊贵的待遇,看着王大哥热情的笑脸,张淑珍没有犹豫地挑掉苍蝇,呼噜噜地吃了个干净。从那一刻起,她不再是城里来的娇气大学生,而是全身心地融入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她学会了编织龙须草鞋,习惯了吊壶烧水,跟当地老乡一样,穿着葛麻草鞋,翻山越岭、蹚水过河,70多天竟穿烂了20多双葛麻草鞋。就这样,张淑珍走遍了商南丹江南北的座座山林,掌握了全县的林业发展状况。让山坡绿起来,让农民们富起来,也成了她到商南后的人生最大目标。

靠山吃山、依山致富是商洛山人祖辈以来的生存方式,可靠山吃山不养山怎么能致富呢,植树造林先让山坡绿起来,成了张淑珍这一代林业人的首要职责。造林要适地适树,为了给全县造林提供良种壮苗,她在二道河建起苗圃,从培育速生林种着手,再到薪炭林、经济林,先后培育过杨树、刺槐、马桑、油松、桉树、油茶、桃树、苹果,在造林方面,还发明了“马尾松一撅造法”,曾被广泛推广。

1962年的春节,时任县委副书记、老红军梅光华到农林部门看望农技干部,他对张淑珍提起自己在安康打游击时,发现山坡上有很多茶树,那里的群众年年采茶卖,如果商南也能种茶的话,那该有多好。老红军的愿望使张淑珍想起了一件事,在水沟乡普查时,她发现一家人的老坟园中长有几株老茶树,主人说是老先人用路过茶商报答医病之恩赠送的茶籽种出来的,当地人不知道可以采茶,有时砍枝当柴烧。一语惊醒梦中人,梅书记的嘱托让张淑珍产生了试种茶树的强烈念头。

说干就干,这年春天,张淑珍购回10公斤茶籽种在了二道河苗圃,不久便冒出了嫩绿的茶苗。梅光华也借到安康开会之机,用樟木箱子带回200株茶苗,让张淑珍栽在林业站院内,虽经精心呵护,却无一成活。张淑珍点种的茶苗,第二年移栽到县城西岗后,也全部死亡,就连她按照茶叶栽培学记载的技术,再次育成的茶苗移栽后也重演了上年的场景。1964年,她又在捉马沟移栽了700株茶苗,年底又全部死亡。连续折腾了两三年,均以失败告终,这让张淑珍陷入了无尽的苦闷之中。

苦闷、挫败,失望有多大,期望就有多强烈。她整日整夜地翻阅资料,寻找破解之方。史料文献记载,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适宜于南纬16度至北纬30°之间生长,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商南县位于北纬33°以北,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商南不产茶,好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定论。

北纬33°,真的难以逾越?科学的精神是探索,茶叶栽培学术的基本界定同样需要探索与创新,现实的挑战激起了张淑珍的斗志。

茶苗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她从头开始复盘,结合专业知识和权威资料,梳理了商南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与江南的地域差异,考虑了林业普查时的每一个细节,和同学林业的丈夫反复讨论,焦永才提醒换个思路搞直播,一下子拨开了她心中的迷茫,就拿定主意直播种茶。

1967年,张淑珍悄无声息地在二道河苗圃整理了二分地,点种茶籽后长出了绿茵茵的茶苗。就在她似乎看到满山葱绿的时候,“文革”一把火烧掉了她的专业书籍和文稿,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面对失败和打击,张淑珍口无怨言、心无怨恨,每天早起晚归,到苗圃与工人一起除草、松土、施肥,记录茶苗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资料,一次退堂鼓都没有打过。她说自己心里认定的事情,没有看到结果就不会认输。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张淑珍的种茶依然得到了县委领导的肯定,时任县委书记宋建勋,这位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的老延安,就曾坚定地对张淑珍说:“种茶是好事,我支持。”每次张淑珍找他,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先听完她的汇报,这更加坚定了张淑珍种茶的信心。

1970年,张淑珍到浙江绍兴参观考察,看到人们在荒山上种茶、收茶,集体因茶而富裕起来,给群众盖了楼房办了食堂,这让她羡慕不已。这一年春天,她请来外地茶农指导,从自己封育的133平方米苗圃中,终于采摘炒制出了1.9公斤绿茶,分装了38小包,一包一两,送到了县级领导和茶商手中。

茶色清澈,绿意弥漫,茶叶在杯中根根直立,翠嫩欲滴。轻轻吹开热气,轻抿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刻从舌尖向胸腔扩散开来。当张淑珍第一次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绿茶时,那一抹茶香的滋味,竟让她终生难忘,一下子点亮了她还山以绿、富民以茶的人生梦想。这年春,她就在茶坊的荒坡上规划开出了一亩地的茶园,将50公斤的茶籽点种进了这片寄托希望的泥土里,使茶坊告别了有名无茶的历史。第二年,又迫不及待地在清泉等地推行直播数百亩。

每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张淑珍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还山以绿、致富以民?商南县曾是油桐、生漆的适产区,但油桐大多散种于天然藤蔓之中,树种老化严重,漆树品种单一,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富民效益。茶树是保护水土的先锋林种,经过4年的直播抚育虽然成功了,可到底能不能适合大面积推广,张淑珍内心承受的压力很大。

1972年,全国茶叶种植现场会在湖南桃江县召开,会议落实了毛主席视察安徽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时所作的“以后在山坡上多多开辟茶园”的指示。张淑珍和丈夫都参加了现场会,看到桃江县依茶致富的先进典型后,两人激动不已。会议表明发展茶业毋庸置疑,可在粮食紧缺的年代,如何动员山区群众一起扩大种茶面积,让他们认可种茶致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怕啥来啥,张淑珍从湖南参观回来,就发现有300亩直播茶苗被铲平种上了庄稼,她心疼地直喊可惜,可不理解的群众对她说:“可惜啥,茶叶又不能当饭吃。”对此,张淑珍暗下决心:茶饭茶饭,一定要证明茶叶不仅能当饭吃,还能当钱花。

这一年,张淑珍将参观浙江、湖南的学习经验,以及直播成功、产茶1.9公斤的资料,汇集形成近5万字的《南茶北移可行性报告》送到了商南县委。县委书记宋建勋以落实毛泽东主席“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精神,主持召开了商南县第一次茶叶生产会议,在全县掀起了群众性发展直播茶树的热潮。

这年冬天,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张淑珍担心下雪天包片的村子可能无人上山,可当她赶到时,眼前的一幕让她冰冷的身体倍感温暖:远处山头上,一群人站立在飘舞的雪花中,整齐地穿戴着蓑衣,拿着农具等待技术人员的规划指导。她连忙上前组织大家开挖茶田,这一年,上万农民挥舞着手中的锄头,以张淑珍为主的农技人员走在农民队伍的前面,测试土壤成分、规划茶园片区、指导农民播种茶籽。一冬忙罢,她满手都是冻裂的血口子,换来的是当年种植成功2000亩,到1976年,商南县的茶园面积达到2.7万多亩。

1975年,她创办的茶坊茶场首次向国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从此,商南结束了无茶的历史,正式步入产茶县的行列。张淑珍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用事实将茶叶产地由南向北推移了200多公里,从而改写了延续数千年的茶叶栽培历史,她用北纬33°线上的茶绿移动了太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在商南茶业发展刚有起色的时候,1979年农田责任到户,许多农民偷偷毁茶种粮,张淑珍当即向县委、县政府建议,采取行政措施阻止住了人为毁茶的灾难。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人为毁茶阻止住了,可播种的茶园茶苗出现了大面积枯萎、死亡,全县茶园面积一下子减少到6000多亩,许多地方出现了“插花生、插花死”的问题。看到那么多农民的心血要白流,张淑珍心急如焚,她又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跑到西北植研所请专家,四处奔波取土样、测酸碱度。一次从龙王尖取样遇雨,她用外衣包住土质样品和记录,自己被淋得浑身透湿。

  在西北大学、植研所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比对,张淑珍发现了土壤因素是茶树死亡的主要因素。商南的土石山区土质构成有“鸡窝子”特征,一道梁、一面坡上的土壤厚度和品质不尽相同,不适宜整坡连片大规模种植,而应当宜茶则茶,宜林则林。比对再次证明商南茶叶的适生条件和南方差异不大,当地的小气候更适宜茶叶生长。病症找到了,她当即带领全站科技人员分片包干,对不同地带茶园土质进行调查、化验、对比、分析,最终发现茶树是嫌钙植物,土壤含石灰量过大就不能种茶,为《茶叶栽培学》填补了重要内容。此后,她在全县推行“因地制宜、宜茶则茶、宜林则林、林茶相伴”的种植模式,指导成立茶场50多个,还亲自担任茶叶丰产园技术试验课题组长,对茶坊、十里铺、王家楼等重点茶场推行五项丰产措施,到1977年,茶叶亩产便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了270多公斤,最终造就了中国西部最北端优质茶区。历经15年的艰苦打拼,张淑珍描绘的“还山以绿、致富以民”的画卷终于铺展在丹江南北。

1979年,张淑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宣誓那一刻,她心潮澎湃,自1956年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23年间先后13次递交入党申请,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和追求。铿锵有力的誓词,从此烙印般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我这一辈子只做成了一件事,幸运的是职业就是爱好,专业成了职业,组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就得把茶叶做出个样子来。”张淑珍谦卑地说。

产品好不等于有销路。在中国庞大的茶产业中,商南茶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预示着无限希望,更需要精心呵护,帮助发展成长。如何打开销路,让茶叶真正变成“金叶子”,成了张淑珍眼前的又一道难题。

1984年,商洛地区供销社收购了5000公斤商南茶叶,到11月还积压在库中。茶叶价格走低,茶农挣不到钱,很多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这一切让张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在这时,国务院下发文件,将茶叶单渠道经营转变为多渠道经营。张淑珍立即找到供销社主任,折价回购了积压的5000公斤茶叶,她亲自带着站里的职工,用报纸卷装成筒,走街串巷卖茶,两个星期就全部卖出,除了上缴600元税金外,净赚5000多元。在这次卖茶的经历中,张淑珍明白了,“南茶北移”要成功,商南茶业要发展,要强县富民,产供销一体化是必经之路。

制茶工艺落后,体制机制不活,茶叶种植分散经营无法适应大市场的波动,为了帮助茶农解决茶叶销售难题,1985年3月,张淑珍联合全县36家乡、村茶场,成立了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她自任经理,接着又动员茶叶站的同事一起扔掉“铁饭碗”,下海经营,自负盈亏,此时已48岁的张淑珍被丈夫戏称为“商南茶业的拼命三郎”。

自主经营的时光里,张淑珍和茶农们一起扎进茶园里,风雨无阻,从播种到采收、炒制到包装,她全程参与其中。春茶上市的时段,她更是连夜与茶农们赶采加工,天刚擦亮,她已用摩托车给县城运回两三趟茶叶了。制茶杀青是道重要环节,关键在把控锅温,每到一个茶场,她都手测锅温示范操作,一季下来,双手结下了厚厚的茧痂。

第二年四月,张淑珍像往常一样跟职工李先发去县城运茶叶。连日降雨,崎岖的山路泥泞不堪,摩托车行驶中陷进了泥坑,张淑珍跳下后座去推车,由于全身用力,推出摩托车的瞬间没有站稳,一头栽进了泥坑中。她爬起来抹了一把满脸的泥泞,自嘲地说:“真是端上了泥饭碗。”

茶叶联营公司成立后,解除了茶农的后顾之忧,不再担心请不到茶叶生产技术员了,不再担心设备添置与更新问题了,不再担心茶叶卖不掉了。到1995年,10年间联营公司的茶场面积由0.6万亩发展到了4.7万亩,茶叶产量由1万多公斤,增加到4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公司资产也积累到500多万元。

  张淑珍深知品牌是产品的命脉,没有名茶上市,就很难夺得市场份额。早在1980年,张淑珍一上任县茶业站站长,就从绿茶制作入手,抽调技术人员,手把手传授农民工采摘、摊晾、揉炒的技术,将一大批农民培养成了茶农。同时,培养了一批制作技师,开始试制名茶。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在加工出大众产品珍眉、炒青等春茶外,终于试制出了高档茶品——“商南泉茗”。1986年,“商南泉茗”在陕西省农业科技研究中心正式命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教授聚集一堂,共同品鉴,一致做出了“回味悠长,甘甜香浓,汤色明亮”的好评,“商南泉茗”被列为省优产品,时任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陈启坤题词:“茶香溢商洛,泉茗先为佳。”1992年,“商南泉茗”荣获全国茶叶最高奖项“陆羽杯”奖,被评为中国西部名茶。这让张淑珍备受鼓舞,此后,她又带领科研人员开发研制出了名品商南仙茗。为了变商南茶一季采制为三季采制,让茶农的收入一成变三成,她又引进制成了半发酵系列名茶“铁观音”和“乌龙茶”。2002年联营公司开始流转土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010年后陆续成立茶叶公司,大面积的流转山坡和农田,建成了2个万亩连片茶园和千亩以上的无性系茶园,使全县茶叶走向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商南茶出名了,商南的茶山一片翠绿,可为这片土地编织绿衣的张淑珍,人生却遭遇挫折、走入低谷。

1989年,52岁的张淑珍罹患癌症,这个打击让她顿感晴天霹雳。自己的目标还未实现,还有好多计划正待实施,怎么可能就要倒下?思考良久,张淑珍决定手术。只有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自己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为百姓务茶的事业中去。在西安一个月的治疗时间不算长,但张淑珍却是度日如年。各种化疗和药物让她痛苦不堪,这期间她魂牵梦萦的却还是茶园的建设推进工作。

视茶业比家业重,待茶农比儿女亲。1991年4月初,张淑珍在进行完第二轮治疗后,不顾医生要卧床静养的嘱咐,回到商南第二天,就让人搀扶着赶往十里铺、茶坊等茶园查看春茶的采制工作。茶农们一听张淑珍回来了,连忙围了上去。看到她面色蜡黄,昔日干练的短发已消失无踪,蓝灰圆帽下,眉毛也掉光了,一位茶农掩面落泪,不忍地说:“大姐,你受苦了,你为我们真是把命都不要了。”

张淑珍只是笑笑,她踱步在茶丛之间,轻抚着那一片片刚刚探头的稚嫩茶尖,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叶子像镶了一层金边般好看,置身茶山,张淑珍觉得格外满足,觉得病痛似乎都减轻了许多。病魔可以夺走一个人的生命,但它毁灭不了一个人的信念,击垮不了一个人的精神。回到茶山,张淑珍感觉自己就像满山的绿茶一样充满生机。

可意想不到的灾难接踵而至,1994年5月下旬,张淑珍还在化疗期间,细心照顾她的焦永才却被确诊肝癌晚期,79天后就溘然辞世。弥留之际,这位灵魂伴侣紧紧握着张淑珍的手,用最后的力气对她耳语:“不要放弃种茶……”

丈夫的离世带走了张淑珍最大的精神依靠,但她却没有倒下。在她心里,她要为了丈夫最后那一句话而好好活着,她和同事们用茶树枝条制作了一个特大的绿色花圈,把丈夫送上了青青茶山。在结束化疗后的20年里,她带着自己的初心、丈夫的嘱托和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又走上了为商南茶叶事业奉献的工作岗位,结茶为伴,以茶为生,一直挥写着茶业人生的传奇。

  种茶制茶是一门手艺,需要不断地钻研提高。为了提高商南茶的品质,她多次委派技术人员到福建、安徽学习乌龙茶、白茶的栽培技术,在试马镇建立无性系大棚育苗基地,大大地提高了茶叶产业化水平。商南乌龙研制上市之后,张淑珍已经70岁了,可为了适应市场的多种需求,特别是为了给中老年人研制一种保健类茶,她再次带人到泾阳学习茯茶制作技术,经过7年的研制,2010年上市后,远销上海、广东等地,特别受中老年消费者的好评,2015年她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为了提升茶叶的制作工艺,她将几十年来研制的商南泉茗、仙茗、双山白茶、商南乌龙、商南茯茶的制作工艺整理成册,加快茶叶技术的传承推广。在她的推动下,商南茶推出了绿茶、红茶、白茶、黑茶、乌龙茶五大类多个品种。全县共建茶园25.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6万亩,可采摘茶园2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6万亩,有机认证茶园3.2万亩,年产茶叶8000吨,产值达12亿元,现有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90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多个,茶叶种植大户6200户,遍布全县10个镇办108个行政村12个社区,实现了“人均一亩茶”,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茶产业已成为商南县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茶以人红,人以茶名,文化是茶品的灵魂。“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可张淑珍把这种清福又用在了培养和传播商南的茶文化上,年过八旬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1998年重阳节,张淑珍在公司举办了以茶会友的节庆活动,邀请在商南、支持商南茶叶发展的60多位老同志,品茶赏菊,开启了以茶传道的茶事文化活动。2000年5月,经她提议,县委、县政府批准并组织举办了商南历史上的首次茶叶节,这在商洛、在陕西也是第一次以茶叶命名的节庆活动,从此开启了商南的文化节庆经济。2003年,她率先在茶叶联营公司组建了商洛第一支茶艺表演队。2006年,第二届旅游茶叶节在商南高中举行,央视七套“乡村世界栏目”走上节庆舞台,商南茶道、茶艺表演首次走进央视镜头。她还以茶叶联营公司为龙头,配合县委、县政府建起了陕西第一条茶艺文化街,以“南茶北移”第一园茶坊500亩茶园为依托,开发泉茗旅游度假村,开启了商南茶园生态旅游的先河。2012年4月,公司茶艺表演队荣获中国·陕西(商洛)茶叶节茶道、茶艺表演一等奖,她在精解茶艺四要的基础上,整理完善了两套不同版本的茶艺解说词,成为开发商南茶文化的时尚“达人”,思路新潮的年轻人都直喊追不上。

张淑珍的人生跨越了两个社会、两个世纪,经历过太多的困苦。她1937年出生在河南太康县,一岁离父,母亲带着兄妹4人逃荒要饭,吃糠咽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培养她成为大学生。她常说自己是农民娃,250户农家的收入才能供给一个大学生,一定要报答农民的养育之恩,上大学一心报考了农学院,学林业就要扎根山区多做奉献。上大学期间两次患病,都是学校免费给做的手术,她说:“我的生命是党和政府救的,就要懂得许党报国。”

张淑珍的工作简历非常简单,每次填表栏只能填一两行,岗位名称数次变化,可实际上是一个单位。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她到商南后,一直在林业站工作,连续17年没升工资,17年宿办合一,可以说是睁开眼睛就上班。

张淑珍漫像 (王阔 画)

  张淑珍属牛,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商南,人们对张淑珍有三个尊称:张站长、张姨、张奶奶。她的职务很小,名气却非常大,荣誉多的有一笸篮。当了24年的业务干部,担任林业站长36年,仍是业务干部,2003年66岁成为科级;1985年为了解决茶农茶叶销售难,她自任茶叶联营公司经理,一干就是31年,直到2016年79岁才解鞍松套。面对很多优厚待遇,她断然拒绝跳槽之机。早在1965年,妹妹就为张淑珍夫妻联系河南开封农科所,母校也多次邀请她俩回校工作,姐姐联系好了苏州园林单位,甚至在丈夫借调到省教委工作的情况下,她撵到机关把人叫了回来,不忘初心、扎根商洛,义无反顾地与大山为伴,与贫困抗争,用奋斗的汗水回报三农。自1983年主持的茶叶丰产园技术首获商南县科学技术研究推广成果二等奖后,先后获得商洛地区“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劳动模范”、“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秦巾帼十杰”、“全国十杰扶贫状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等140项荣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现在,她仍有一个终身职务——商洛市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事业重如山,名利轻如水。作为科技专业人才中的优秀党员,张淑珍始终将清廉自守作为家规家训,以身作则。她几十年如一日,清茶淡饭,简装便行,公而忘私。1998年夏,儿子住的房子围墙倒了一角,刚好茶业站拆旧房有些废砖头,儿子就拣了半架子车修补院墙。张淑珍得知后,坚决让把砖还回去,儿子只好买了新砖还给茶业站。女儿大学毕业从外地带回两棵云杉,这是商洛少有的名贵树种,姐弟俩高兴地栽在自家门前。几年后,林业部门有人想以2500元买走,姐弟俩没舍得卖。可1996年茶业站搞绿化时,张淑珍啥话没说,就把两棵树给挖走了。

“自觉丹心壮,岂忧白发斑。”有追求的人生命就会充满张力,经历了人生的沧桑,半个世纪的茶业人生,茶业已成为张淑珍生命的一部分,张淑珍用跨越世纪的坚守,实现了让父老乡亲过上更好日子的愿望,她的人生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心怀理想、情系群众、我将无我的时代楷模,伟大时代、伟大事业、工匠品质的精神符号!(赵有良 侯彬)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听说他在中央混得不咋地

听说他在中央混得不咋地

霹雳炮
2024-06-11 22:56:27
事大了!地铁老人袭扰女子后续:邻居爆料 老人身份不简单 评论炸了

事大了!地铁老人袭扰女子后续:邻居爆料 老人身份不简单 评论炸了

鋭娱之乐
2024-06-27 09:40:35
国足18强赛启用新人?这5大新星可供伊万选择 最小的才17岁

国足18强赛启用新人?这5大新星可供伊万选择 最小的才17岁

球事百科吖
2024-06-28 15:24:55
真上上签!三个理由告诉你,为啥国足抽到日澳巴林是幸运

真上上签!三个理由告诉你,为啥国足抽到日澳巴林是幸运

三十年体坛故事
2024-06-28 16:19:34
三上悠亚合作厂商被抵制,网呛“超恶公司”吸引破千万浏览

三上悠亚合作厂商被抵制,网呛“超恶公司”吸引破千万浏览

葫芦哥爱吐槽
2024-06-29 00:49:48
76岁埃里克森谈癌症晚期:医生也不知道我能活多久,但不知道更好

76岁埃里克森谈癌症晚期:医生也不知道我能活多久,但不知道更好

直播吧
2024-06-28 19:37:55
华为商城悄咪咪上架新机?网友坐不住了

华为商城悄咪咪上架新机?网友坐不住了

小慢
2024-06-27 15:24:50
震惊!网传郑州最大的经销商退了8家卖日产的店,转向新能源了…

震惊!网传郑州最大的经销商退了8家卖日产的店,转向新能源了…

户外小阿隋
2024-06-28 15:54:25
冯提莫健身直播走光!直播间当场被封禁,网友嘲讽:“垫大欺客”

冯提莫健身直播走光!直播间当场被封禁,网友嘲讽:“垫大欺客”

木子爱娱乐大号
2024-06-12 16:33:27
东方财富跌上热搜,股价打回4年前!真是小作文惹的祸?

东方财富跌上热搜,股价打回4年前!真是小作文惹的祸?

金融界
2024-06-28 19:06:11
温网女单签表出炉:郑钦文首轮战华裔少女,张帅王蔷迎劲敌

温网女单签表出炉:郑钦文首轮战华裔少女,张帅王蔷迎劲敌

ALL体育
2024-06-28 18:16:13
对话复旦教授张军平:OpenAI封管行为或是对国内大模型的封堵,禁套壳、禁学习

对话复旦教授张军平:OpenAI封管行为或是对国内大模型的封堵,禁套壳、禁学习

搜狐科技
2024-06-26 18:37:48
试训中打爆全美第一高中生,湖人给这位落选秀送出了训练营合同?

试训中打爆全美第一高中生,湖人给这位落选秀送出了训练营合同?

稻谷与小麦
2024-06-28 15:25:47
文人无耻之最……

文人无耻之最……

小刀99
2024-06-18 06:12:26
“今天晚上全员加班”,北京楼市新政后,有楼盘签约数大增,有购房者称“刚放款,已哭晕”

“今天晚上全员加班”,北京楼市新政后,有楼盘签约数大增,有购房者称“刚放款,已哭晕”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28 00:42:08
炸裂!江苏高考600分以上三万多,吊打河南,网友:不愧为苏大强

炸裂!江苏高考600分以上三万多,吊打河南,网友:不愧为苏大强

蒋飞Talk
2024-06-27 16:00:45
31岁李梦没身材焦虑!穿酒红色真丝吊带,将她微凸小肚子展露无余

31岁李梦没身材焦虑!穿酒红色真丝吊带,将她微凸小肚子展露无余

阿桥侃娱乐
2024-06-28 08:04:47
苏州女子胡友平牺牲,仅55岁,真实身份曝光,目击者还原救人细节

苏州女子胡友平牺牲,仅55岁,真实身份曝光,目击者还原救人细节

求实者
2024-06-28 11:28:09
官宣,中国U18女篮决战韩国!对手最高1米8,2米28张子宇大杀四方

官宣,中国U18女篮决战韩国!对手最高1米8,2米28张子宇大杀四方

时刻体育正版
2024-06-28 22:38:28
吃肉时间到了?北约希望从中国买炮弹支援乌克兰,这单接不接?

吃肉时间到了?北约希望从中国买炮弹支援乌克兰,这单接不接?

橘色数码
2024-06-27 21:57:38
2024-06-29 02:56:49

头条要闻

北约秘书长:俄军已无能力在俄乌战场取得"重大突破"

头条要闻

北约秘书长:俄军已无能力在俄乌战场取得"重大突破"

财经要闻

A股上半年人均亏损1.2万 你亏了多少?

体育要闻

湖人的选择

娱乐要闻

白玉兰奖红毯生图来了!刘亦菲穿粉裙

科技要闻

售价近三万,苹果Vision Pro中国首销

汽车要闻

你没看错!广汽丰田今天秀了一把智电技术

态度原创

家居
时尚
数码
本地
房产

家居要闻

美式风格 呈现田园风格

霍建华带娃的样子,不像是演的

数码要闻

一加李杰:一加首先想的是怎么做好产品,再考虑价格和成本

本地新闻

冷知识:东北雪糕才是最早的网红雪糕

房产要闻

20亿!又有国企要卖海南资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