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5 14:23:58 来源: 宝鸡心理健康

陕西
举报
“我活得好累啊。”——这句话已经成为了我朋友,一位“新晋社畜”的口头禅。
社畜的劳累似乎不是什么新鲜事,有趣的是她对自己劳累根源的剖析:“你知道吗,我觉得一切问题都处在我身上,我的性格才是万恶之源。”“为什么这么说?”我很惊讶。毕竟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永远都温柔和善、善解人意的人。她接着说,“我本来就内向,结果让我一下子进入到一个全是陌生人的环境里和他们打交道。”“我做事本来就不紧不慢,还总是想力所能及的做到最好,结果完全没办法跟上工作节奏还把自己搞的身心俱疲。”“你说,我要是一个像你这样,又开朗又雷厉风行的人,该多好啊。这样我大概就不会这么累了吧。”似乎在生活中,像我朋友这样对自己的性格“万般嫌弃”的人不在少数。这往往发生在我们性格和环境“犯冲”的时候——比如,内向者需要快速融入新的环境或者参加聚会,外向者需要一整天坐在工位上独自处理工作;细致缓慢的人被不停的催促、雷厉风行的人被责备不够细心严谨......“犯冲”的时刻太多,就会让我们忍不住开始自我怀疑:“为什么我会是这种性格呢?如果我能有所改变的话,情况会不会好很多?”神经学家保罗·罗伊(Paul Roe)认为,性格是“一个人进行思考的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因此从事的特定行为模式”。从表面上看,性格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情感、语言表现出来,在深层次上,性格也反映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期望上。从开朗乐观到忧郁沉静,从大胆开放到谨慎内敛......性格是复杂而丰富多彩的。相信你在生活中,也绝对没有遇到过两个性格一模一样的人。或许有时你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可以这么大?如此多样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性格一部分来自于先天的性格倾向(遗传)。或许你听说过双胞胎实验的故事,对基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据估计,在性格评分中,由基因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方差)大约在40%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性格是无法更改的“出厂设置”。事实上,环境因素以及经验对性格的塑造远远大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影响。在平等、鼓励自理自主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更有主见和责任心;而从小被照顾的无微不至、被娇惯的孩子可能会更加的依赖并且自我中心;被鼓励不断尝试的孩子可能会更为开放勇敢,总是被阻止独自接触新鲜事物的小孩可能会更加顾虑和胆怯......一个人在孩童时期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方式塑造了ta感知自我和世界的方式,这影响着ta在未来人生中的表现。或许从定义上来看,人格特征是持久的。人格发展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在成年期,个体在外向性、亲和性和尽责性等特质上的评分是相对稳定的。但很明显的是,从童年到老年的全过程中,人的性格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是,大多数人会在青春期经历自尊下降,而在青春期之后,他们的自尊水平趋向于升高。在一份新工作中,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守时和努力完成任务而受到嘉奖,这会促使他产生改变;处于一段新的人际关系或家庭角色中,也可能影响性格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也会变得更成熟,或者更适应社会,这在研究中得到了体现。在年轻人中首次采集的性格数据,和在50年后再次采集的性格数据显示,诸如冷静(被认为与情绪稳定有关)和社交敏感度(与随和性有关)等特征有所增加。而一些重大事件也会对性格造成影响,例如,遭受虐待、遭遇重大事故、或目睹谋杀等等,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疤痕并降低人们的信任。那么,性格的改变只与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有关吗?如果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加的尽责、更加的外向或更宜人,该怎么办?实际上,性格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一些适当的练习进行改变的。比如故意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对于想要变得更加外向的人来说);或者是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并努力尽责的完成自己的目标(对于想要变得更负责的人来说)。除此之外,心理咨询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在对性格有了大致了解后,我们可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如果我能改变自己的性格,那会更好吗?事实上,性格并没有绝对的“好”或“坏”。那些让我们觉得难以应对的情境,也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而更多是因为“不够合适”。即便我们努力的变成了想要的那种性格,也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完美性格”,每一种人格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缺陷。

本文来源:宝鸡心理健康
责任编辑:
赵艳_baoji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