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并且作为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促进细胞合成、皮肤胶原蛋白的合成,而且还可清除过多的自由基,所以在美容抗衰老方面大显身手,让皮肤紧致而有弹性,促进伤口创伤愈合。
另外,维生素C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帮助维持正常的学习记忆能力;维生素C还能促进抗体的形成,促进铁、钙、叶酸等重要营养素的吸收,维持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和生理功能。
根据资料显示:维C毒性很低,长期摄入1000毫克/天无不良反应。
但是,当大量服用,摄入量超过3000毫克/天会出现腹泻、胃肠紊乱、草酸和尿酸排泄量增加、肾结石的形成增多等不良反应。
我国推荐维生素C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2000毫克/天。
有的人因为泡腾片口感好,当饮料喝,一天会服用两三片(维C泡腾片维生素C含量一般为1000毫克/片),再加上日常饮食的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一天摄入的维生素C就超过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另外,维生素C泡腾片中加入了很多糖、钠和香精等,这些成分的过多摄入也给健康造成了负担。
维生素C防不了流感和新冠。有研究显示,病毒感染者补充维生素C对恢复健康有益,但这并不等于在果蔬充足摄入的情况下,再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能有效预防流感和新冠。
目前也没有这样的研究证据。预防和治疗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患病者和健康人的生理状态不一样,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也不一样。
所以,未感染病毒的人,没必要为了防病而吃大剂量维生素C,只要保证日常膳食供应充足就行了。治疗用的维生素C服用量,通常是几百毫克到几千毫克;而日常膳食的推荐量只有100毫克,即便是孕产妇,推荐量也不到200毫克。
而且,不存在任何单一的营养素或者食物,能够凭一己之力支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长期保持均衡、多样化、健康的膳食模式,才能让身体保持健康。
土豆和红薯的维生素C含量比某些果蔬高。除了新鲜果蔬,维生素C还存在于其他类别的食物中,比如薯类。数据显示,每100克土豆中维C含量为27毫克,红薯为26毫克,高于大多数的根茎、鲜豆和茄果类蔬菜,如白萝卜21毫克、扁豆13毫克、西红柿19毫克、茄子5毫克,但低于大部分的叶、花类蔬菜,如大白菜31毫克、菜花61毫克。
然而,只吃薯类并不能满足身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C主要还是由新鲜蔬菜和水果提供。一般来说,每天“半斤水果、一斤蔬菜”就能补够维生素C。
水果越酸,维生素C含量不一定越高。维生素C的确能给食物带来酸涩的味道,但决定食物酸甜口味的因素不是唯一的。
食物中含有各种有味道的成分,比如能带来甜味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等;能带来酸涩口味的有机酸,包括苹果酸、枸椽酸等。食物最终的风味是酸是甜,得让这些成分“较量”一番,看谁占上风。
所以,用口感去判断维生素C含量不可取。我们吃到的很多甜甜的水果,比如冬枣(243毫克/100克)、草莓(47毫克/100克)等,维生素C含量都比较丰富;而许多酸涩的水果,比如柠檬(22毫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并不是很高。
短时间快炒、加点醋有助保护维生素C。维生素C对热、光照和碱性环境敏感,所以长时间加热、放置时间太久,都会造成维生素C流失。要想留住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食材尽量现买现吃,采用短时间快炒、蒸等方式烹调,加点醋等酸味调料。
维生素C少了不行,但也不是多多益善,所以,对于正常人,千万不要长期把泡腾片当做日常必备,有可能会得不偿失,最好的补充方法还是通过日常饮食的蔬菜水果中获取必需的维生素C,这样才最靠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