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前,年仅16岁瘦小的他穿上父亲的衣裳参军入伍,历经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自此走上革命道路。
56年前,从部队转业的他响应号召,奔赴平利支援建设,为深耕厚植这片山清水秀的沃土流下辛勤汗水。
因病离休后,他多次交纳特殊党费,帮扶困难群众。沉甸甸的奖章被收起,他是做好事不愿留名的“安康好人”。
如今,90岁高龄的刘焕礼依旧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信仰,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默默无言的奉献诠释着73年前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重誓言……
每一个当过兵的人,身上总会有军旅生涯留下的印记。见到刘焕礼时,他正腰杆笔直,端坐在沙发上等候着我们的到来。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用洪亮的声音,回忆起他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往事。
1932年,刘焕礼出生于河北沧州的一个小村庄,家中七个孩子,他排行老二。
1948年,济南宣告攻克,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向对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进行决战性攻坚战,从此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老人不禁一边打着拍子一边唱了起来。刘焕礼的家乡作为解放区和大后方,人民生活犹如得见天光的黎明,充满晴空的火热希望。群众纷纷踊跃报名参军,要上前线去完成最后的解放任务。
“济南八月解放后,我父亲作为村干部带领村上24名青年报名参军。但家里还有妹妹弟弟,离不开父亲。我满了16岁能当兵,就穿上他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参加了解放军。”刘焕礼回忆道。
参军后,刘焕礼被编入大名鼎鼎的第三野战军。“解放军这个学校把我培养了18年。”在刘焕礼的心中,这支英雄部队,各个层级都是战斗英雄当领导。军队这个大熔炉,淬炼了他的思想,奠定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淮海战役打响,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穿越六省,途经上海……部队连夜徒步行军,刘焕礼经过战火硝烟,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安徽下塘集,队伍乘坐火车时遭遇空袭。不仅物资损毁,一起从村里走的战友都牺牲了。刘焕礼摔伤了腰,耳朵也被震得短暂失聪。尽管伤亡惨痛,行军却仍在继续。刘焕礼说,这都源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1949年凛冬,刘焕礼于宁波秘密入党。他回忆介绍人与17岁的他谈话,说不光要参军,要加入共产党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革命者。怀着对党的无限向往和赤胆忠诚,经支部大会讨论,刘焕礼郑重地在党旗前宣誓入党。
“忠于革命,永不叛党。”如今华发丛生的刘焕礼坚定举起右拳,再次重述当年的誓词。
新中国成立后,纷飞的炮火逐渐远去。1950年,刘焕礼到杭州出差,恰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发行,购入阅读后,他自此与毛主席著作结下不解之缘,从中汲取了澎湃的精神养分。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给我打上了深刻的精神烙印,在我这一生当中起了主导作用。”时至今日,刘焕礼还能流畅背诵其中的选段名句。
愚公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丰富而有内涵的精神谱系,更加激励刘焕礼视这些先驱为人生的坐标导向,使他始终葆有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1966年,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在全国上下掀起热潮。各地都缺干部,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这一年,组织号召广大干部支援地方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怀着这样的信念,刘焕礼和十几个战友脱下戎装,退伍转业,从浙江辗转奔赴大西北,来到远离家乡的平利县开展工作。
平利自然条件艰苦,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境内高山丘陵星罗棋布,峡谷涧溪蜿蜒交错。从1966年至1982年的16年间,刘焕礼先后在平利县百货公司、药材公司、烟酒副食公司、审计局等单位工作。
部队之外,刘焕礼将一生中干事创业的黄金年华都奉献给了平利。
无论在哪个单位,起初都是又苦又难,但刘焕礼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反而将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药材公司的六年。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的药材公司经营不善,甚至造成了严重亏损,是一个情况较为复杂的落后单位。调任之后,刘焕礼为了使公司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奔赴于平利的各个药材厂之间。
林下的药草多,药材厂通常都地处较为偏远的深山老林之中,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药材谋生。刘焕礼回忆道:“一条沟要走到干,蹚过无数道的水才能走到秋坪山顶上的小河药材厂去。”
由于地势险峻,不通路、不通电,刘焕礼一路上见到不少群众生活贫困。从此,帮扶困难群众的信念根植于内心。靠着两条打仗行军锻炼过的双腿,他走遍平利一道道逶迤而来的山梁,一条条纵横交织的河流,完成了药材收购的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药材公司最终扭亏为盈,成了先进单位。
1982年,50岁的刘焕礼因病被迫离休。离开了热爱的工作岗位,他始终思考着如何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自己要供养4个孩子读书,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省吃俭用,多年来一直默默帮扶着两户贫困户,在生产时节送去籽种化肥、逢年过节带去油盐米面,资助3个孩子上学;面对国内发生的重大灾情,他也总会伸出援手。
宁陕水灾捐款300元、“5·12”地震捐款700元、“7·18”洪灾身在异地委托亲属代为捐款……还有许多捐款和资助,刘焕礼自己已经记不太清。
这些帮助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悄悄进行的,好几次都是接收捐款的单位来电来函调查时,当地组织才知道他的善举。对于他帮扶贫困户的事,子女也只知道父亲定期到附近的村子去,以为只是散心锻炼,却不知道刘焕礼具体干了些什么。
“人活着就要干点事,离休后还能为党和国家尽些力,做些事情,我觉得很充实。”点滴善行义举,汇聚成刘焕礼离休三十余年的平凡生活,而他做这一切,只是出于身为一名普通老党员的本分。
2009年9月29日,时值新中国即将成立60周年,刘焕礼专程前往平利县委组织部交纳1000元特殊党费和1000元助学捐款;2011年6月,他为建党90周年又一次献礼,将10000元爱心助学捐款交给了县慈善协会。2012年6月,他再次到组织部交纳2000元特殊党费,委托将款项捐赠给生活困难的群众,并且之后每年都交纳特殊党费,用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白发苍颜,饱经霜雪,即使“安康慈孝模范”“安康好人”等荣誉加身,他依然是那个朴实纯粹、不图名利的刘焕礼。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刘焕礼收到了来自中共中央颁发的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勋章,这令他感慨万分。
在回顾自己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人生历程时,刘焕礼始终坚定地将共产主义信念放在第一位。老人总结道:“落实到我的行动上,就是一颗忠心献给祖国,一颗爱心洒向社会,一颗孝心捧给父母,一颗诚心交给团队(单位),一颗信心留给自己。”
虽然高堂已逝,但刘焕礼的孝心并非无处可去。他将孝心放大,把人民都看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将家国情怀都熔铸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中。
如今90岁高龄的刘焕礼,虽然已不再耳聪目明,但仍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策。老人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心中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愈加强烈,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他在思想上更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光荣感、自豪感和紧迫感。
在战场上,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上,他吃苦在前。刘焕礼怀抱着一颗不改的初心与坚定的信仰,用行动书写了一名老兵、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