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演化,这种习俗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是人们内在心灵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太白县面花于2010年列入宝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白面花主要用于祭祀、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结婚大礼等重大节事,是群众走亲访友的互赠礼品,也是乡土风情浓郁的艺术瑰宝。太白面花的传承人名叫李京锐,是太白县咀头镇咀头街村人,他通过自己日复一日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升着面花技艺,让这项非遗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李京锐的母亲王玉凤做面花的手艺在太白县城小有名气,谁家过红白喜事都要请李京锐的母亲去做面花,李京锐从小便耳闻目染,在给母亲“帮忙”的过程中逐渐学到了面花的制作技巧,他通过思考为面花增添了不少新“元素”。按照当地习俗端午节前长辈要给晚辈送“圈圈”,以此祈福娃娃健康成长。

他在“圈圈”的制作过程中,用面捏塑蛇、蝎、蟾蜍、蜈蚣、蜘蛛五毒,固定在蒸好的面圈圈上,并将圈圈做成大小不同、上下五层的塔状结构,让小孩套在手和脖子上以表达美好祝愿。由于面花上了色彩,一般过完事就被扔掉了,造成浪费现象。为此,李京锐从制作原料上入手,将面花上观赏用的花卉、虫鸟、人物等装饰用非面粉制作,这样做不但更容易塑型和上色,而且也延长了面花作品的保存期限,使面花作品的艺术性得到更好地展示。

古朴粗犷、大胆随意、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妙趣盎然是太白面花的显著特点,“她”以独特的姿态怒放于秦岭腹地,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