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级非遗项目“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梁万枝
梁万枝的双手并不健全,他左手的中指和右手的小拇指在做家具时被锯掉一截,但这并不妨碍他的灵巧手艺。他遵循古式技艺,一根根木头完全不用螺丝和铁钉,仅凭着榫卯结构,就能组合成桌子、椅子、柜子……一件件古式家具,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梁万枝出生于1949年,是陈仓区县功镇南关村人。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师从“二张师”,是古式家具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梁万枝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上这种手艺活儿。1968年,梁万枝正式成为古式家具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人,跟着父亲学起手艺。
梁万枝在研究新的纹饰图案
那个年代,人们对家具要求很低。大部分时间,梁万枝和父亲都在为大家制作手推车、犁、大车等农用生产工具,在这期间,父亲没有放松对他的指导和要求,而是不断磨炼他的手艺。有时,梁万枝也会跟着父亲到古庙里修缮门窗和亭子。
梁万枝的父亲没上过学,但因为学习古式家具制作技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会因材施教,在干活的间隙,指着刻着图案的窗棂和梁柱,告诉梁万枝这些有什么样的寓意。父亲还会教授梁万枝不同工具的用法,比如圆线刨是用来做中式门窗的,而一炷香单线刨是用来制作门窗上的装饰的。在父亲“口传、心教”的影响下,久而久之,梁万枝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深厚,手中的技艺也越来越娴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家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梁万枝更多地走入寻常人家,为他们打造五斗柜、大衣柜和写字台等家具。每当遇到主家保存的古式家具时,梁万枝总会详细记录下家具的式样、尺寸和结构。那一个个与众不同、充满先人智慧和奇思妙想的榫卯结构,令梁万枝痴迷不已。每看到一个新的结构,他回家后都要反复琢磨,有时甚至通宵不眠,直到想透、想明白。
梁万枝在家中创作
后来,梁万枝开始在业余时间尝试打造古式家具。他说,陈仓古式家具是典型的明式家具,在选材上多用槐木、核桃木、椴木等材质。在榫卯结构上,南方的古式家具表面都不出榫头,多用半卯、暗卯结构。而北方受气候和环境影响,多用透卯结构,看起来更加大方、朴实、厚重,如同西府人的性格。
同时,古式家具也体现着传统文化和古人的生活哲学。梁万枝以八仙桌举例说,在西北五省区,八仙桌的长度都是二尺八寸二分,二尺八寸中的“二”和“八”,代表着二十八星宿,有吉祥、守护的寓意,而多出来的二分,则代表着“余头”,寓意生活不愁,常有余头,也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余地。
不只是八仙桌,在古式家具的尺寸中,多有“六”“八”等数字,都代表着各种美好的寓意,并且一般都不是整尺整寸,而是各有不等的“余头”。这些规矩,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生活哲学。
因为不使用现代工具,古式家具的制作都比较繁琐,且复杂难学。但梁万枝乐在其中,并且不断钻研。他专门写了一幅“技艺精于勤,眼脑手都勤,荒于惰”的字挂在家中的墙上,用来自省。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明清家具图集》《古代建筑雕刻纹饰》等专业书籍。而仅是用来雕刻的刻刀,他就手制了27把,每一把都对应着不同的雕刻需求。同时,梁万枝还在每一把刻刀的手柄上用不同技法雕刻上图样,用来提高技艺,并时时提醒自己学习。
梁万枝在家中的工作室制作木质门窗
2015年,梁万枝被命名为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仓古式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让他有了更多的信心,也希望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这些年来,他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知识,并研究出许多纹饰图案和新的家具结构。同时,他还将自己掌握的各种榫卯结构制作出来,摆在家中的茶几上,用来教学和解说。十里八乡的同行上门讨教,他从不藏私,而是倾囊相授,生怕对方学不懂、学不会。他甚至邀请徒弟上门,不但免费教授技艺,还为他们提供食宿。
2018年,西安美院聘请梁万枝为国家艺术基金——《家具艺术当代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导师,梁万枝激动不已,将自己数十年所学技艺整理出来,依照图案、口诀、要点、结构等不同种类分类成册,与师生共享。去年,西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师生来到梁万枝家进行研学活动。梁万枝跑前跑后,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技巧讲给学生听。
“我希望通过这门手艺,能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刻在大家的骨子里,也让更多人领略到陈仓古式家具的独特之美。”梁万枝说。
宝鸡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家旗
编辑:吉洁
审核:潘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