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30 10:26:18 来源: 岐山县图书馆

陕西
举报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战国和五代十国最为纷乱的历史时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可歌可泣的纷乱征战中,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孙权、袁绍等政治军事家,也成就了关羽、张飞、赵子龙、张辽、典韦、甘兴霸等诸多武将,还有诸葛亮、周瑜、荀彧、郭嘉、贾诩等权谋之臣,也绽放出了那个时代应有的辉煌和精彩。对于“三国”的感怀,在历代文人心中,也是一个绝美的光环。也正是基于此,以“三国背景”为题材的诗词,在历史长河的沉淀里,随着岁月流逝,愈加芬芳、夺目!接下来,与大家一起品读那个时代的浩然正气!三国已成为历史,英雄人物已变成尘土,可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苏轼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矶,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故写下此词。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被誉为“古今绝唱”。对于三国历史,杜牧大胆猜想: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面对既定的历史,我们总会反过来想,如果当初……。他之假设历史,其中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辛弃疾晚年,有很深的“孙权”情结,南宋朝廷一味苟安求全,不图进取。辛弃疾慨叹孙权小小年纪,便固守江东,保国家安宁,令人佩服。全词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杜甫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刘禹锡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怀古诗,多是伤今,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使刘禹锡感慨万千。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开元二十七年(739)春天,岑参自长安往游河朔途经邺城时写下此诗。诗人登临邺城,唯见荒草野火,昔日英雄已淹没于历史的滚滚尘埃中。春色依然,人事惧非,这两句是对春色的感叹,实际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与魏军相持于渭水南岸达一百多天。八月,遂病死军中。一代名相,壮志未酬,常引起后人的无穷感慨。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惋惜与竭智尽忠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
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已经成为咏叹、伤怀诸葛亮人生命运的绝唱。后人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黯然泪下。
三国,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即使再过千年,它的璀璨亦不落幕!“三国”诗词,更如掌上之明珠,还将影响后世千万年。读者们,你们有怎样的看法和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源:岐山县图书馆
责任编辑:
张永恒_sx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