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
岐山周公庙内有一口大锅,为康熙46年制。这口大锅是周公庙庙会时做岐山臊子面款待各位善男信女的。
岐山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它声名远扬,闻名于西北。知道岐山县的人不多,但一说到岐山臊子面,爱吃面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吃过它的人都对它的味道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它的特点是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
岐山臊子面的叫法有多种,下面就说说常见的三种。
一是叫臊子面,这也是最正规的叫法。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岐山一带就是臊子面的发源地。据《岐山县志》记载,周文王时,岐山的渭水河畔有只蛟龙,横行霸道,为害乡里,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一日周文王外出狩猎,遇见这只蛟龙正吞云吐雾,文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这只蛟龙从空中跌落。据说吃蛟龙肉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于是文王命令部下把蛟龙肉剁成小块做成臊子,放在大锅中调成肉汤,他亲自舀汤浇到煮好的面条上供将士们食用。由于人多肉少,吃完面把汤倒回锅里反复使用,这样,大家就都能吃到蛟龙肉。由于蛟龙肉难得,后人为纪念周文王斩杀蛟龙为民除害的壮举,随用常见的猪肉代替蛟龙肉做臊子,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第二种是叫嫂子面。传说很久以前,岐山一户人家的媳妇做得一手好面,面擀的薄而筋,切的细又长,配上臊子肉、蛋、木耳、黄花菜、蒜苗、豆腐和葱姜蒜等,再调一锅汤浇在面条上,全家人吃的很过瘾,尤其做官的小叔子赞不绝口。以后小叔子宴请同僚,都用这种面招待客人。客人问起这种面的名称时,小叔子就说是嫂子面。慢慢的,这种面的做法流传出去,嫂子面也就叫出名了。当然这种说法是源于“臊”“嫂”同音,以讹传讹。附会于嫂子面的叫法,纯粹是人们对关中女性的肯定和赞美。
第三种说法是叫哨子面。因为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关中人又以面食为主,面食的主要吃法就是面条。关中地区的面条特别筋道特别长,一口吃不完,所以人们就边吃边吸,这样就发出口哨一样的声音,人们就形象的叫哨子面了。当然这种叫法完全可以当做茶余饭后调侃的话题。
要做好岐山臊子面一定离不开好醋,醋好的重要原因还与姜太公有关。姜太公在西周建立前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齐国,是周武王建立西周的首席智囊和最高统帅。商朝灭亡后,姜太公在封神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封神活动。传说姜太公封神后还有醋坛神和玉皇大帝两个神位空着,可是该封的人都封了,只有他自己没封。姜太公正困惑不解时,突然桌子底下钻出一个人,吓得姜太公随口说了声“我的醋坛神”!那人嘿嘿一笑说:“那我就是玉皇大帝了”!这个人就是张奎。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姜太公阴差阳错封自己为醋坛神。姜太公上晓天文下知地理,这么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管理一件小小酿醋的事情,肯定会做的格外出色格外得心应手。这就是岐山醋好的原因,也是岐山臊子面好吃的重要原因了。现在人们做醋的时候仍喜欢在醋瓮上写“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几个字,希望姜太公保佑自家做的醋鲜香醇厚。
直到今天,臊子面依然是岐山人宴请宾朋好友、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生日、乔迁等喜庆日子必吃的主食。欢迎朋友们来逛岐山美景,品岐山美食,尝岐山臊子面!